清朝“第一贪官”并不是和珅,而是他,其后代至今是亿万富豪!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3 19:02 1

摘要:1901 年深秋的北京,李鸿章在贤良寺的病榻上接过俄国公使递来的支票。票面 50 万卢布的金额在烛火下泛着冷光,与他咳在手帕上的暗红血迹形成刺目对比。这是他代表清廷签订《辛丑条约》时,俄国为换取东北铁路权送上的 “酬劳”。

1901 年深秋的北京,李鸿章在贤良寺的病榻上接过俄国公使递来的支票。票面 50 万卢布的金额在烛火下泛着冷光,与他咳在手帕上的暗红血迹形成刺目对比。这是他代表清廷签订《辛丑条约》时,俄国为换取东北铁路权送上的 “酬劳”。

此时的李鸿章已卧床不起,但这张支票仍被他颤巍巍地交给心腹存入外国银行。谁能想到,这位晚清 “中兴名臣” 的贪婪,竟比乾隆朝的和珅更甚,且让家族财富延续了一个多世纪。

一、两种贪腐的镜像

乾隆四十五年,和珅府邸的地窖里新存入一批金砖。这些从各地官员处搜刮的财富,最终在嘉庆抄家时被清点出:黄金 33500 余两,白银 300 余万两,加上古玩字画,总值约 11 亿两白银,相当于清廷 15 年的国库收入。民间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的民谣,道尽了这种粗放式贪腐的本质。

和珅的贪腐如同堆在地面的冰山,一眼可见。他利用乾隆的宠信,在科举舞弊、官员任免中明码标价,甚至截留贡品。这种赤裸裸的掠夺虽聚敛巨财,却毫无技术含量,一旦失去皇权庇护便轰然倒塌。

半个世纪后,李鸿章的贪腐则像潜行的暗河。1870 年他出任直隶总督时,年薪 18000 两白银,折合今日约 500 万元。但英国《泰晤士报》记者发现,他在天津的公馆造价远超 30 万两,相当于其 16 年的俸禄总和。

这种财富反差源于李鸿章创造的 “合法贪污” 体系。他不像和珅那样直接受贿,而是通过洋务企业、外交谈判、军费报销等渠道,将国家资源悄无声息地转化为家族资产。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尖锐指出:“其私产之富,甲于一时,然皆借官办事业以自肥。”

二、洋务运动中的利益网络

1872 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时,李鸿章亲自拟定章程:“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 这套官商合办的模式,成了他敛财的完美工具。

他任命安徽同乡朱其昂为总办,将亲信安插在各分局关键岗位。招商局收购美国旗昌洋行时,账面报价 220 万两,实际支出却高达 330 万两。多出的 110 万两中,相当一部分以 “办公经费” 名义流入李鸿章家族账户。

江南制造局的运作更露骨。1875 年该局报销军火费时,有 15% 被列为 “经办人酬劳”。据档案记载,仅 1880-1890 十年间,这类 “酬劳” 就达 280 万两。而该局生产的枪支,连淮军都不愿使用,因质量远逊于进口货。

北洋水师的军费更是肥了李家腰包。1881 年向德国订购 “定远” 舰时,合同价 370 万两白银,李鸿章却批示按 407 万两拨付。英国记者披露,他从中提取了 10% 回扣。这种 “买贵不买对” 的策略,导致北洋舰队炮弹奇缺,甲午开战时,每门炮仅备弹 3 发。

三、外交谈判中的隐秘收入

1896 年李鸿章访问俄国时,与财政大臣维特签订密约:俄国获得东清铁路修建权,清廷则获得 3000 万卢布贷款。维特在回忆录中承认:“我们给了李鸿章 50 万卢布作为报酬,这笔钱通过华俄道胜银行转交。”

这笔回扣相当于当时清廷全年财政收入的 1.5%。更讽刺的是,贷款年息高达 4 厘,远超国际市场水平,清廷每年需多支付 60 万卢布利息,而李鸿章家族在华俄道胜银行持有大量股份。

《马关条约》谈判期间,类似戏码再次上演。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提出赔款 2 亿两白银,李鸿章却暗中与日本特使约定,若能减少赔款,愿 “以个人名义酬谢 50 万两”。最终赔款分文未减,这笔 “谢礼” 却落入李家口袋。

这些外交回扣往往通过外国银行运作,隐蔽性极强。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在书信中写道:“李中堂在汇丰、德华等银行的存款,足以让欧洲王室汗颜。”

四、家族财富的百年传承

1901 年李鸿章去世后,分家清单显示其遗产包括:田产 30.9 万亩,上海、南京等地房产 27 处,当铺 12 家,银行股份 450 万两,折合今日资产超过 100 亿元。

他的子女们没有坐吃山空。长子李经方利用父亲人脉,在上海开设中国通商银行,垄断了轮船招商局的汇兑业务。次子李经述则投资房地产,仅在天津租界就拥有 600 多亩土地。

第三代李国杰更继承了招商局董事长职位。1927 年国民政府清查时发现,招商局账面上的 “应付李府款项” 累计达 780 万银元。这些资金被李氏后人转移至香港,成为家族海外创业的本钱。

最成功的当属李家昶一脉。这位李鸿章的曾孙 1950 年代赴香港,用家族积累的资本创办贸易公司。他从内地收购钨砂转售欧洲,再将西药销往东南亚,短短十年就建立起跨国商业网络。如今李氏家族在香港浅水湾的豪宅价值 10 亿港元,加拿大的矿业投资年利润超千万美元。

五、历史的双面镜

对李鸿章的评价始终充满争议。曾国藩曾在日记中写道:“少荃(李鸿章字)才具过人,然其贪鄙亦出人意表。” 但也有人辩解,晚清官场腐败成风,不贪难以生存。

甲午战败后,御史安维峻弹劾李鸿章:“北洋之败,非战之罪,乃贪之罪。军械不整,弹药匮乏,皆因中饱私囊。” 这一指控在日军缴获的北洋档案中得到印证 —— 大量军费被挪用修建李家祠堂。

然而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和珅的财富随王朝覆灭而消散,李鸿章的遗产却滋养了家族百年。如今李家后人活跃在商界,行事低调却实力雄厚。他们很少提及先祖的发家史,只在香港某私人会所的墙上,挂着一幅李鸿章的书法对联:“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心中一段春。”

这幅对联或许道破了李鸿章的生存哲学:在腐朽的体制中,他用高超的手腕将权力变现,既当 “中兴名臣” 又做 “隐形富豪”。当守陵人后代还在修复乾隆陵寝时,李家的商船早已驶入全球港口,续写着那段始于清末的财富传奇。

历史学者马勇曾感叹:“和珅的贪污是个人道德问题,李鸿章的贪污则是制度性绝症。前者动摇的是皇权,后者蛀空的是整个国家。” 这或许正是李鸿章超越和珅,成为清朝 “第一贪官” 的根本原因。


来源:小豫讲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