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列宁说过的一句话。我今年六十多岁了,在这个年纪里,我常常喜欢坐在窗边,泡上一壶茶,看着窗外的行人和车辆,想起自己年轻时的经历,也想起了中国这几十年来的变化。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列宁说过的一句话。我今年六十多岁了,在这个年纪里,我常常喜欢坐在窗边,泡上一壶茶,看着窗外的行人和车辆,想起自己年轻时的经历,也想起了中国这几十年来的变化。
记得我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连温饱都成问题。那时候的生活水平和现在比起来真是天壤之别。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有属于那个时代的幸福与满足。如今的孩子们总觉得过去的三十年非得达到今天的这种生活水平才叫正确,可我觉得这样想未免有些偏颇。这其实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因为它否定了前人的努力和那个时代特有的价值。
让我给你讲个故事吧。在我二十多岁的时候,我在乡下教书。当时学校条件特别差,教室破旧不堪,冬天冷得像冰窖,夏天热得像蒸笼。孩子们上课时冻得瑟瑟发抖或者热得满头大汗。但即便如此,他们学习的热情却非常高涨。我记得有个学生叫小柱子,他家境贫寒,经常穿得破破烂烂的,但他每天天还没亮就跑到学校读书。他的梦想是考上大学,改变命运。后来,他真的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成了村子里第一个大学生。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即使物质匮乏,只要心中有希望,就能创造奇迹。
如果我们用今天的眼光去评判那个时代,说他们没有达到今天的这种生活水平就是失败,那岂不是抹杀了那些曾经为了改变命运而不懈奋斗的人们的努力吗?就像在沙漠中行走的人,不能因为没有立刻到达绿洲就否定自己走过的每一步路一样。
当然,有人会反驳说,前人的生活水平低是因为生产力低下,社会发展缓慢。这话没错,但问题是,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这一切,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建立在过去几十年积累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那些年的艰苦奋斗,我们又怎能达到今天的高度呢?
再看看我们的历史。中国几千年来经历过无数的风风雨雨,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比如唐朝,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之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但如果我们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唐朝,说它没有互联网、没有高铁、没有现代化的医疗设备,是不是有点不公平呢?同样地,如果我们只盯着过去三十年的生活水平,而忽略了那些年的特殊意义,那不也是一种片面的评价吗?
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以更加包容和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历史。不能因为现在的生活水平高了,就否定过去的贡献。要知道,每一阶段的发展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像一棵树的成长一样,每一环年轮都是它生命历程的一部分。
当然,我也明白,很多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可能是因为他们觉得过去的那些年太苦了,不想让后代再经历同样的艰辛。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但我们应该明白,苦难并不是完全负面的东西,它往往是成长的催化剂。正如凤凰涅槃,只有经历了烈火的洗礼,才能获得新生。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笑话。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研讨会,会上有人问我:“你觉得过去的生活水平低,是不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我笑着回答:“如果把生活比作一场马拉松比赛的话,那么过去的三十年就像是跑在前面的人,而现在的我们则是跑在后面的人。我们怎么能因为自己跑得快就否定前面的人呢?”大家听了都笑了。
总之,我认为,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过去的一切。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特点和价值,我们应该尊重历史,珍惜当下,展望未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历史的全貌,也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行动。
最后,我想问问大家,你们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欢迎分享你们的看法。
来源:自在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