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章太炎自幼聪慧,6岁那年,春雨绵绵,父亲章浚邀十余文人亲友家中小聚,饮酒吟诗。同宗章老先生兴致颇高,让小太炎应景诵诗。小太炎歪着头稍作思索,清脆吟道:“天上雷阵阵,地下雨倾盆;笼中鸡闭户,室外犬管门。”诗句一出,满座皆惊,章老先生赶忙命人笔墨伺候,郑重录下这首
1869年1月12日,浙江杭州府余杭县东乡仓前镇,在章家“扶雅堂”,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后来名震四方的章太炎,初名学乘,后改名炳麟 ,字枚叔。
杭州余杭风景
章太炎自幼聪慧,6岁那年,春雨绵绵,父亲章浚邀十余文人亲友家中小聚,饮酒吟诗。同宗章老先生兴致颇高,让小太炎应景诵诗。小太炎歪着头稍作思索,清脆吟道:“天上雷阵阵,地下雨倾盆;笼中鸡闭户,室外犬管门。”诗句一出,满座皆惊,章老先生赶忙命人笔墨伺候,郑重录下这首“六龄童诗”,此诗也成了章太炎童年聪慧的见证。
章太炎
孩童时的章太炎就展露出对读书的痴迷,不爱嬉戏玩耍。母亲与女眷打牌消遣时,他总在一旁沉浸书海,旁若无人。一日傍晚,他在天井读书,天色渐暗、寒意袭来,长嫂再三催促他进屋添衣。他匆匆进屋披上衣服又返回继续读,却浑然不知穿的是长嫂的“花马甲”,引得众人哄堂大笑,他却一脸茫然,只觉读书要紧。
童年时的章太炎,对家乡的美食有着别样的眷恋。余杭街头巷尾常飘着的油墩儿香气,总是能吸引他的脚步。油墩儿外表金黄酥脆,内里软糯,咬上一口,萝卜丝的清甜和面粉的麦香在舌尖交融,这独特的美味开启了他对家乡味道最初的记忆。每次放学路过小摊,他总会眼巴巴地望着,若是得到几个铜板,便迫不及待地跑去买上一个,那满足的神情,仿佛拥有了全世界。
杭州油墩儿
在父兄和外祖父的教导下,章太炎从小研习文字、音韵、训诂,打下深厚学术根基。16岁时,受父命参加“童子试”,试题是“论灿烂之大清国”。考场上,其他考生绞尽脑汁写八股,他却因自幼专心圣贤书、不谙世事,不知从何下笔,最终名落孙山。父亲见他无意科举,便不再勉强,任由他广泛涉猎经史子集。
1890年,23岁的章太炎遵从父命进入杭州诂经精舍,师从学术大师俞樾。在诂经精舍的8年,他沉浸学术,继承俞樾学术精华,还向黄以周问经、谭献问文辞法度,学术造诣日益深厚。这一时期,他撰写《膏兰室札记》,对《管子》《墨子》等诸子著作及《诗》《礼》等经书考释驳论,展现出独特学术见解;还完成《春秋左传札记》,诠释古言古字、典章名物,疏证《左传》体例、传授统系 ,在学术领域崭露头角。生活清苦的他,却在美食中找到不少乐趣。他最爱杭州街头的葱包桧,将春饼夹着油条和葱段,在平底锅上压烤至外皮酥脆,再刷上甜面酱或辣酱,每一口都是对传统美食的敬意。他常常一边咬着葱包桧,一边与同窗探讨学术问题,葱香、面香与墨香交织在一起。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深重,章太炎毅然走出书斋,投身救国洪流。1895年,他听闻康有为创设强学会,视康有为为同道,加入强学会,后担任《时务报》记者,成为维新变法一员。但因与康、梁观念不合,与二人弟子冲突,离开时务报馆。回杭州后,他参与《经世报》《实学报》《译书会公报》等报刊工作,发表《变法箴言》等文章,其言论引起张之洞注意,被邀主持《正学报》 ,因不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论离开武昌。戊戌变法失败,他对清政府失望,转而倾心孙中山的反清革命。四处奔波的日子里,章太炎对家乡的定胜糕思念愈发浓烈。定胜糕小巧精致,软糯香甜,带着淡淡的桂花香,承载着家乡的祝福。每当革命受挫,他都会想起家乡的定胜糕,那是他心中温暖的慰藉,也是他继续前行的动力。
1902年初,章太炎因散布反清言论被迫流亡日本,在日本结识孙中山,二人促膝长谈革命大事。同年回国,应蔡元培邀请讲学。期间,他通过《苏报》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直斥光绪皇帝“载湉小丑,未辨菽麦”,还为邹容《革命军》作序,触怒清廷,引发“苏报案”,被判三年监禁。在日本期间,尽管生活艰苦,他仍对美食有着独特的追求。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尝到了日本的和果子,和果子造型精美,口感细腻,每一口都仿佛带着日本文化的韵味。这让他不禁联想到家乡的茶食,同样是对生活美学的一种表达,只是有着不同的地域特色。
日本点心和果子
狱中三年,章太炎虽失去自由,却未停止思考与抗争,还协同蔡元培等发起成立光复会。1906年出狱后,他被孙中山接到日本,加入同盟会,出任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总编辑和发行人。这一时期,他撰写《俱分进化论》《无神论》《国家论》等文章,与改良派激烈论战,宣传革命思想,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理论家、宣传家。忙碌的工作让他常常废寝忘食,但他总会在闲暇时寻找美食的慰藉。有一次,他和同志在街边的小饭馆里品尝到了当地的乌米饭,乌黑油亮的米饭带着独特的清香,据说还有驱虫健身的功效,这让他感受到不同地域饮食文化的奇妙。
乌米饭
1908年,《民报》被迫停刊,章太炎精力转向讲学和著述,为留学生讲述国学经典,传播中华文化。此时,他的饮食依旧简单,却也不失乐趣。他发现了一种名为仙豆糕的小吃,仙豆糕外皮酥脆,内馅软糯,有豆沙、紫薯、绿豆等多种口味。他常常买上几块,一边吃一边备课,与学生们分享这份美味,在美食中传递着文化的温度。
仙豆糕
武昌起义后,章太炎回国,参与北伐,为中华民国创建出力。1912年,他担任孙中山政府总统府枢密顾问,后因建都等问题与同盟会产生分歧。南京临时政府权力转移给袁世凯后,他支持袁世凯,出任袁世凯政府顾问、东三省筹边使等职,在北京组织统一党并任总理。但宋教仁被刺后,他认清袁世凯真面目,因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只身进京大闹总统府,惨遭幽禁。袁世凯死后,他重获自由,南下广东参与护法战争。护法战争失败,他回到书斋,提出“联省自治”主张,因未被采纳,逐渐淡出政治舞台。但他仍心系国家,抨击蒋介石专制独裁,劝说张学良抗战。回到书斋的日子里,他开始怀念家乡的片儿川。那鲜美的雪菜、鲜嫩的笋片和劲道的面条,每一口都是家乡的味道。他常常去熟悉的面馆,点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片儿川,在升腾的热气中回忆往昔的岁月。
杭州片川儿
章太炎一生,在政治与学术间穿梭,即便在革命奔波时,也未放下学术研究。他编订《国故论衡》,不断修订《訄书》;1915年,上海右文出版社出版他的学术讲学文章合集《章氏丛书》;晚年总结学术思想变化,撰写《菿汉微言》,编写《自定年谱》 。他的学术研究范围广泛,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朴学等,对传统经学研究推动国学发展,为近代语言学兴起奠定基础,还培养黄侃、鲁迅、周作人、钱玄同等大批学者,桃李满天下。
在饮食喜好上,章太炎对各地美食有着独特的见解。他不仅喜爱家乡的传统美食,也乐于尝试新鲜事物。好友钱化佛深知他的喜好,常带各地特色美食来看他。有一次,钱化佛带来了云南的鲜花饼,鲜花饼外皮酥脆,内馅是满满的玫瑰花瓣,花香四溢,甜而不腻。章太炎吃后赞不绝口,兴致勃勃地与钱化佛讨论起各地美食与文化的关联。
云南鲜花饼
章太炎与诸多名人有过互动,在日本讲学期间,与鲁迅、周作人、许寿裳等人亦师亦友。课堂上,他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课间,与学生们谈笑风生,毫无架子。他给学生讲《说文解字》《庄子》《汉书》等,对学生倾囊相授,鲁迅等人对他敬重有加,他的思想和学问深刻影响了这些学生的人生轨迹。一次,他与鲁迅等人相聚,鲁迅带来了绍兴的茴香豆,这种咸香入味的小吃,让章太炎想起了江南水乡的质朴生活。他们一边吃着茴香豆,一边谈古论今,气氛热烈。
孔乙己的茴香豆
1936年6月14日,章太炎因鼻衄病和胆囊炎在苏州与世长辞,留下遗嘱“设有异族入主中夏,世世子孙毋食其官禄” 。他的一生,是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奋斗的一生,也是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不懈努力的一生。他用一支笔,书写革命篇章,唤起民众觉醒;用渊博学识,为后世留下宝贵精神财富,而那些与美食相伴的记忆,也成为他传奇人生中温暖而生动的注脚。
#章太炎是如何探索历史的?#
来源:逍遥讲故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