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明威,美国著名“硬汉”作家,被誉为“现代小说之父”。他于1899年7月21日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外的橡树园小镇。父亲是医生,喜欢打猎和钓鱼,母亲爱好艺术。受家庭的教育和熏陶,海明威也喜好打猎、艺术和旅行。他从小就十分好学,尤其酷爱读书,因为没钱买书,他
导读
您好,我是鲁倩 ,《临翔时光》今天和您分享的是《海明威》和《肖洛霍夫》,选自《150位中外名人故事》。本书由临翔区图书馆提供。欢迎收听。
临翔时光
鲁 倩
临翔区融媒体中心主播
《海明威》
海明威,美国著名“硬汉”作家,被誉为“现代小说之父”。他于1899年7月21日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外的橡树园小镇。父亲是医生,喜欢打猎和钓鱼,母亲爱好艺术。受家庭的教育和熏陶,海明威也喜好打猎、艺术和旅行。他从小就十分好学,尤其酷爱读书,因为没钱买书,他便编造各种悲惨的身世和经历,博得好心的书店老板的同情和信任,把书借给他。这种文学知识的积累为他以后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海明威上学时也很爱好拳击,刚开始练习时常被打得流鼻血,但他从不放弃,第二天再来,这也是他性格特征中最突出的一个方面。
海明威中学毕业后在一家报社当记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赴意大利参加救护工作,在前线负伤。1919年回国以后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海明威的初期作品有《三个短篇和十首诗》《在我们的时代里》等,虽然销路不佳,却以其独特的风格引起评论界的重视。
1926年,海明威的重要长篇小说《太阳也升起来了》出版。由于小说写出了青年一代的失望情绪,因此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1929年9月,海明威的著名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问世。在书中他把人比成是“着了火的木头上的蚂蚁”,以此来说明人在战争中的无能为力。1932年他发表小说《舞后之死》,1936年又发表了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1937年,海明威以战地记者的身份远赴西班牙报道反法西斯战争。不久,他写出惊世之作题为《丧钟为谁而鸣》的长篇小说。1952年,他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问世,小说以呼唤人们勇敢地面对失败为主题思想,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被公认为是他最伟大的作品,获得了 1953年度美国普利策文学奖。1954年,瑞典文学院因海明威“精通现代叙事艺术”而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在近40年的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风格,他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和《战地钟声》,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他的作品文字简洁凝练,以“电报式”风格著称于世。他是开创一代新风的语言大师。
海明威成长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日趋没落的年代。这种时代的特点,使海明威的思想处于一种复杂而又矛盾的状态。他既看见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解体和所谓西方文明的堕落,但又不能从自己狭窄的视野中找到出路,因此感到前方一片迷茫。困惑中的海明威于1961年7月2日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 62岁。
《肖洛霍夫》
肖洛霍夫被认为是 20世纪苏联最伟大的作家。他的不卑不亢和他那种热衷于贫民百姓事务的同情心,以及他在战争中表现出的勇气,使他赢得了苏联人民的尊敬。他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等都深受人们喜爱。其中《静静的顿河》影响最大,被誉为“顿河哥萨克生活的史诗”,赢得了196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1926年,肖洛霍夫决定创作一部深入反映顿河哥萨克生活的长篇小说,这就是后来的《静静的顿河》。他分别于 1927年、1928年、1932年、1937年和1940年发表于《十月》《新世界》两家杂志上,全书分为4部8卷。
肖洛霍夫以一个普通哥萨克人葛利高里的生活经历为明线,以他的情感经历为暗线,记叙了他坎坷而又充满激情和迷惘的一生。并由点及面,全面而又深刻地反映了顿河人民在面对社会历史重大选择的紧要关头所经历的痛苦的思想斗争和走过的艰难曲折的人生道路。他的笔下充满了对人生命运和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忧虑。
肖洛霍夫的童年很屈辱。他的母亲从小就被卖给地主做女仆,受尽凌辱。他15岁参加革命,先后当过人口登记员、粮食检查员,还和匪军战斗过。当他17岁那年到莫斯科时,身上只有几个卢布。为了维持生活,他做过石匠、泥瓦匠、搬运工等。正是在这种恶劣条件下,他一边干活一边写作。肖洛霍夫的一生是同普通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在生活中他表现出了独有的坚忍和执著,那种气节永远是用笔谋生的作家们的榜样。
有人说:世界很小,一转身,不知道会遇见谁;世界很大,一转身,不知道谁会消失,但故事却可以一直流传。《临翔时光》与你一起分享!我是鲁倩,再会!
投稿邮箱:lxqwxb@vip.163.com温馨提示:如转载请注明“微播临翔”
来源:临翔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