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喊口号的很多,会冲锋的人也不少,但一生事业的成功,首先得立于不败。
世人皆追求成功,却很少立足于不败。
大家好,我是老枪。
有人起高楼,有人不甘心,有人削尖脑袋,都想成为人上人。
喊口号的很多,会冲锋的人也不少,但一生事业的成功,首先得立于不败。
老子说: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甘心做凤尾,不是不思进取,而是各有分工,发挥自己所长。
争论无益,时间会检验一切。
01
既往不恋:遗传也能改命
曾家祖辈世代务农,没出过什么读书人。
好在曾公祖父,砸锅卖铁也要让子孙读书考取功名。
可曾公父子读书之路,却艰难无比。
曾公父亲曾麟书,一共参加了17次童子试,前16次都失败了,直到43岁那年,才在第17次考试中考中秀才。
倘以今日标准来看,曾麟书就不是读书那块料。
但让人佩服的是,他能坚持考17次,一般人早就崩溃了,而人家能够坚持下来,这就是他的过人之处。
到了曾国藩自己,也考了7次,才考中秀才。
不得不说,曾家父子这就是基因遗传,读书天分非常一般,简直可以说是愚钝。
甚至有人编排了个段子,说是一小偷准备等曾国藩入睡后行窃,结果一篇文章曾国藩反复背诵,怎么也背不下来,小偷左等右等,实在忍不住,就跳出来说:
我都会背了,这种笨脑袋,还读什么书啊?
但这,又能怎么样呢?说这话的,终归还是个小偷,国藩还是成了国藩。
曾国藩的经历,是普通人能够学习、也值得学习的样板。
而不是那种一出生的起点,是你一辈子都赶不上、学不来的终点。
看看王思聪,你怎么去学?
什么叫我命由我不由天?不是哪吒,而是曾国藩。
02
未来不迎:做凤尾有何不可?
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这是最大的清醒。
强如曾国藩,知进,更知退。
对于普通人来说,抱大腿,才是最佳生存策略。
彼得.蒂尓在《从0到1》中有这样一段话:
“如果你创建自己的企业,你拥有100%的股权,一旦公司倒闭了你就赔上了所有。
相反,如果你只拥有谷歌公司0.01%的股权,最后获得的回报将令你难以置信。
幂次法则意味着,公司之间的差别,会使公司内部角色的差别相信见绌!”
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如果你拥有一份工作,一定要坚持干着,别三心二意。
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曾国荃力劝曾国藩反清自立为王,但曾国藩毫不犹豫否定了曾国荃的提议。
一是清廷绿营主力仍在,二是左宗棠、李鸿章势力割据,三是军心战力日渐消沉。
曾国藩说:
“人在患难时是朋友,当同富贵时那就该成了敌人了,我敢跟你打赌,如果我们起兵,那么届时第一个来奉旨讨伐我们的人,就会是左宗棠。”
除此之外,他还很快解散了湘军,除了怕功高震主之外,他的湘军也确实战力消沉,不太适合上战场去剿灭捻军。
保持着剿灭太平天国第一大功臣,朝廷各种封赏风光无限,不是更好吗?
能有曾公这份清醒的有几人呢?
03
当时不杂:专注当下最重要
曾国藩打仗,喜欢结硬寨,打呆仗。
具体而言,就是不论和谁打仗,去了城池外先勘察地形,选好扎营地,挖壕沟、扎花篱,把自己与敌方隔离开来。
如此,曾国藩的硬寨就结成了。
湘军因为有了“硬寨”,进可攻、退可守,已立于不败之地。
处在不败之地,又不急于求成和进攻,重在防守,手下湘军每次打仗死亡率就会很低,打胜仗的士气就会很高。
而敌方因为被围困,无法得到外部物资补给,每天都在消耗粮食、弹药和士兵,是无法打赢持久战的。
依托挖沟扎篱“结硬寨”,不进攻,只守着,把敌方围困至弹尽粮绝,就是所谓的“打呆仗”。而且,一旦被曾国藩的湘军围困住,最终的结果都是弹尽粮绝、人心涣散、乖乖投降,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以不变,应万变。
不得不说,曾国藩这种方式虽显笨拙,却让太平军很头疼,并最终笑到了最后。
曾公曰:冠整洁,心神端正,保持内外庄重。无事时宁静安泰,处事时专注无杂念,以“清明在躬,如日之升”为准则。
04
物来顺应:把自己用好
上天赐给我们的,要倍加珍惜,并且要很好的利用。
曾国藩不仅天分不高,而且体质也很一般。
31岁时,曾国藩在日记中说自己“精神易乏,如五十岁人,良可恨也。”
也就30来岁,他却经常耳鸣、气短、疲劳。
不仅如此,他还经常生病,曾在30、33和36岁得了三次大病,其中前两次都很严重,差点死掉。
不仅如此,曾国藩还患有眼疾,36岁就开始戴花镜了。
“勤能补拙”,上天赋予曾国藩的智力和体力都算不上好,但他却硬是把自己的精力和体力发挥到了极限。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曾国藩称得上是一个英雄。
曾公说: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他不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
每日静坐一小时以上,摒除杂念,反省言行,达到‘正位凝命,如鼎之镇’的境界。
相比于曾公,我们普通人的天分、体力、智力可能更好,还有什么可丧气而不去努力呢?
来源:喻德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