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无论是顺应时代浪潮,还是对标成熟的国际资本市场,港股的上市公司都该“刷新”思路了,拟IPO公司也该重构融资框架。
无论是顺应时代浪潮,还是对标成熟的国际资本市场,港股的上市公司都该“刷新”思路了,拟IPO公司也该重构融资框架。
©️懂财帝出品 · 作者|嘉逸
2025年最受关注的IPO来了。
宁德时代即将开启招股,从公告启动赴港上市到通过备案,仅用了短短不到3个月时间。
港股似乎正迎来新一轮IPO牛市。一季度港股IPO数量及融资额明显回暖,蜜雪冰城更是仅在富途一家券商便获得超一万亿港币认购。
一众大行预计,今年港股IPO企业在90家左右,较2024年增加近30%,募资总额将突破1200亿港币,较2024年提升35%以上。
无独有偶,港股开年以来一骑绝尘,领跑全球大类资产。恒生指数涨超16%、恒生科技指数涨超23%、2月日均成交额超2900亿港元,种种数据表明,港股正在重回全球资本市场焦点。
两市开花,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
过去,外资持仓港股很大比重,他们要求更高的风险补偿,长期压制港股估值。
如今,内资强势崛起,攻守易势,港股定价权体系加速重构。再叠加AI爆发带来的价值重估浪潮,券商预测,内资、外资还将继续涌入港股市场,看好2025全年的上涨行情。
港股春潮起,正进入新周期。
1 | 港股新潮流
港股“焕新”,IPO早有反应。
这两年,港股IPO出现两大转变:其一,IPO市场及零售投资者打新情绪开始复苏;其二,零售投资者积极参与打新的公司,股价表现还不错。
以今年为例,蜜雪集团IPO引爆打新热潮。在公开认购环节,它备受零售投资者追捧,超额认购倍数达到5324.29倍,冻资额高达1.84万亿港元,超越快手,成为港股冻资新王。
值得注意的是,“雪王”IPO过程中积极拥抱零售投资者,将公开发售比例确定为50%。上市首日,蜜雪集团表现亮眼,股价大涨43.21%。
无独有偶,1月初,布鲁可IPO时,零售投资者打新同样热烈,最终,其公开发售比例为43.5%,首日股价收涨40.85%。
再来看古茗,公开发售比例也不低,为43.48%。上市首日,股价“破发”,但很快,迅速反弹,收复失地。截至3月30日,较发行价,古茗已上涨74.65%。
这意味着,如果投资者从打新持有到现在,盈利概率非常高。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螺材料科技IPO,零售投资者的打新热情较低,企业给零售投资者的配售比例也仅为30%,首日跌幅超过47%,目前股价仍处于接近“腰斩”状态。
事实上,零售投资者积极打新,新股首日收涨,这一趋势在2024年就已经很明显了。
笔者统计了2024年港股主板IPO超额认购倍数Top10的名单:首日上涨的7只新股中,有5家公司将公开发售比例定在了40%以上。
其中,消费股表现亮眼。卡罗特、毛戈平的公开发售比例均为50%,首日分别上涨58.3%、76.5%,老铺黄金公开发售比例43.48%,首日大涨72.8%。
回顾2020-2021年的IPO大潮。彼时,零售投资者打新也很火爆,但他们热捧的知乎、泡泡玛特等公司,上市首日的股价却高开低走、剧烈震荡。
但现在,趋势显然正在改变:港股IPO,公开发售比例高导致新股首日下跌、破发的现象,正逐渐远去。
未来,港股百倍打新杠杆将取消,这一举措会使得乙组竞争变小,资产量大的零售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有机会获取更多的份额。对此,相信高净值个人和机构投资者都喜闻乐见,优质零售投资者加速涌入IPO打新市场。
拟上市公司则更不用说,拥有越多资产量大的股东,后续进行市值管理的难度也越小,还能保障上市后的流动性,进一步优质企业赴港上市热情。
如今,随着港股价值重估。越来越多像宁德时代的优质公司赴港IPO,零售投资者信心及打新情绪逐渐修复,企业获超额认购后分配更多份额给公开市场,导致首日上涨的趋势有望得到延续。
2 | 当优质零售投资者开始价值投资
过去,在以机构为主的叙事体系下,零售投资者,一直被视为“乌合之众”。
很多拟上市公司谈零售投资者色变。在IPO募资阶段,为了稳定股价,他们更倾向于将份额给基石投资者——根据港股规则,新股上市后,基石投资者有6个月的禁售期。
但实际上,新股下跌、破发,并不能完全怪零售投资者。
从估值来看,2020-2021年是港股牛市。拟上市公司,尤其是部分科技公司靠着“市梦率”高溢价发行,市值动辄几百亿港元。他们长期亏损,商业逻辑都还没跑通,估值回调是必然。
与之相比,近几年,港股持续承压,拟上市公司的估值相对偏低,为新股首日上涨创造了条件。
同时,更重要的趋势是:零售投资者,尤其是优质零售投资者,越来越理性、专业了。得益于他们的积极参与,很多新股首日收涨,且后续持续上涨。
港股头部零售科技券商富途,是观察零售投资者行为的重要窗口。
笔者分析数据发现,很多零售投资者不再追涨杀跌。新股上市当天,一些零售投资者会在日内做T,先获取一部分波动收益及时止盈。对于优质标的,如毛戈平、蜜雪集团、老铺黄金等,他们会继续持有。
换手率数据,也能印证上述趋势。2025年零售投资者积极打新的公司,上市首日换手率整体大幅低于去年。
另外,古茗、纽曼思上市首日股价分别下跌了6.44%、13.75%,但零售投资者并未出现踩踏售出的情况,两家公司的换手率仅为5.96%、12.3%。
优质零售投资者的贡献,还不止于此。据笔者观察,作为今年较为冷门的项目——赛目科技上市时并未受到市场太多关注,随后公司股价在上市后的一周里曾出现震荡下跌的情况,彼时,正是零售投资者为公司股价提供了支撑。
此外,他们一直在为港股新股市场注入流动性。在IPO中,基石投资者的禁售期长达半年,这期间流通盘有限,零售投资者是流动性的主力。现在,他们越来越理性,对新上市公司的股价和流动性形成了支撑作用。
赤峰黄金、顺丰控股、地平线、卡罗特、老铺黄金等多家公司上市后,富途证券等零售投资者占大比例的券商呈现净流入趋势,且位居前列。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优质零售投资者开始具备机构的属性,成为“聪明钱”。
今年1月6日-1月8日,腾讯股价大跌,三天跌了10.86%。而这三天,零售投资者的资金持续抄底,呈现净流入趋势。
此后,腾讯股价强势反弹,2月上涨19.29%,3月已上涨6.46%,抄底的投资者应该已经有了不错的浮盈。
这完全颠覆了资本市场对零售投资者的刻板印象,是好的开始。
现在,是该重新认识零售投资者了,很多人都在学习、成长,开始践行价值投资。在优质资产遭遇“错杀”的时候,一些人甚至敢于抄底,为上市公司注入流动性,提供股价支撑。
他们正成长为资本市场的“理性力量”。
3 | IPO新周期
过去几十年,全球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去零售投资者”运动。
以美股为例,目前,机构持有的市值占比已经达到70%。
但市值权重的变化,并不意味着零售投资者可有可无。在美国,这个全球最发达、最成熟的资本市场中,零售投资者持有的市值占比,依然稳定在30%左右。
据美国圣泽维尔大学终身教授王松发表的论文,很多美国人都是长期主义者,他们将股票投资作为储蓄的主要方式,把日常收入大量地、直接地、长期地投入资本市场。
反观港股,机构的成交额占比已经超过85%,机构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但交易体系中,依然存在很多弊病。
如港股的大部分交易,都围绕着阿里、腾讯等巨头公司,很多优质的中小公司长期无人问津。
IPO募资阶段,很多公司更倾向国际配售,把份额配给机构投资者,这反而加剧了流动性的枯竭。
并且,机构也有业绩要求,他们背后的投资者也有退出需求。机构持股量巨大,一旦卖出,有可能引发“羊群效应”形成抛售,导致上市公司的股价跌得更严重。
另外,港股是一个国际化市场,很多外资机构看似“长线”,但对中国公司的理解并不深刻。
6个月的解禁期过后,稍有波动,部分基石投资者就会卖出——还不用像A股一样提前发减持公告,他们实际上没有成为上市公司期待的价值投资者。
随着港股价值重估,一波大行情将至。
笔者认为,在市场及政策的驱动下,零售投资者进行价值投资,做“时间的朋友”,这已经是确定性的大趋势。
未来,如何在维系好机构投资者关系的同时,争取更多优质零售投资者的押注,或将成为企业IPO阶段的新命题。
无论是顺应时代浪潮,还是对标成熟的国际资本市场,港股的上市公司都该“刷新”思路了,拟IPO公司也该重构融资框架,在IPO阶段为股东结构注入更多优质零售投资者,提前为二级市场铺垫,思考更健康、更平衡、更多元化的募资方案。
说明:数据源于公开披露,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END—
「点赞」「在看」与 「分享」,你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来源:懂财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