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0年邓华重新被启用,远赴四川出任副省长。他内心十分不舍,被迫离开自己所深爱的军队大营。然而当他离开军区,接受最后一次例行检查的时候,问题出现了。
1960年6月,开国上将邓华接到调令,出任四川省副省长。
邓华
1959年,邓华受庐山那场会议的影响,被撤去沈阳军区司令员的职务。他虽然生活在沈阳,但没有职务,没有新的工作安排,蹉跎了大半年时间。
1960年邓华重新被启用,远赴四川出任副省长。他内心十分不舍,被迫离开自己所深爱的军队大营。然而当他离开军区,接受最后一次例行检查的时候,问题出现了。
小战士打开邓华将军的行李箱,认真检查里面所有的物品。忽然他眼前一亮,赫然发现行李箱里有两支手枪。小战士虽然尊敬邓华这位原军区司令,但不敢怠慢,立马上报军区司令部。
那么,邓华的这两支手枪从何而来?沈阳军区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从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开始,邓华戎马几十年,为新中国成立立下汗马功劳。在光辉璀璨的革命征途中,邓华与开国元帅彭德怀结下深厚友谊,被认为是彭德怀最得力的助手。
邓华与彭德怀相识于井冈山时期,不过那时候二人差距明显,彭德怀是红五军军长,邓华只是红四军的一名营级干部。后来邓华作为红一军团的一员参加了长征,抗战时期在晋察冀军区工作,虽然与彭总是上下级关系,但来往并不密切。
邓华与彭总的深度合作,在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上。邓华作为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协助彭总指挥多场战役,1952年彭总回国休养,邓华出任志愿军代司令员,接替彭总指挥全军。
1954年,邓华站好在朝鲜的最后一班岗,回归祖国。回国不久,邓华便接到新的任命,出任东北军区代司令员。
邓华主持东北工作,是毛主席亲自拍板的。当时随着“高饶事件”的爆发,东北多位领导受到牵连,或降职或调岗,必须有一位熟悉东北情况,又在军中享有崇高地位的将领坐镇东北、掌握军队。
邓华是四野的“老人”,抗美援朝打响前,他率领第13兵团卫戍东北,各项条件都符合。关键时刻,毛主席选择了邓华,在军委会议上讨论。军委领导们也十分看好邓华,尤其是主持军委工作的彭德怀。就这样,邓华的职务安排被确定了下来。
1955年,东北军区改编为沈阳军区,邓华成为首任司令员。上任之初,为了检验军区部队日常战备训练情况,邓华在辽东半岛组织了一场有陆海军三军参加的大演习。这次演习非常成功,得到周总理、徐向前等中央首长的夸赞。彭德怀更是对邓华不吝赞美,说:“邓华同志工作做得好,把沈阳军区搞得红红火火的!”
邓华、粟裕
然而风云突变,1959年夏天,邓华因为不肯批评彭总,被免去沈阳军区司令员一职,同时不再兼任解放军副参谋长。
对于彭德怀,邓华尊敬有加,他不认可按在彭总头上的“罪名”,旗帜鲜明支持彭总。他的表态也让自己陷入被动境地,被撤销军职,留在沈阳等待进一步“发落”。
1959年的沈阳军区,发生了许多事情。原军区政委周桓上将,因为不忍心批判邓华,被调离军区,出任辽宁省委书记处书记。
这样一来,沈阳军区司令、政委换人,开国上将陈锡联成为新任军区司令,赖传珠任政委。赖传珠初到沈阳,得知邓华处境后十分揪心。
赖传珠
赖传珠和邓华是老战友,1949年四野组建的时候,邓华任15兵团司令,赖传珠任政委。二人一个主军一个主政,配合默契,率部一路从东北打到南疆。解放海南岛一战,15兵团立下赫赫战功,赖传珠和邓华配合得很好。
不过随着邓华调任13兵团司令,赖传珠调总干部任职,这对老友暂时分离。1959年赖传珠调任沈阳军区政委,邓华却身陷囹圄,随时接受批判。
当时中央派来“工作组”,调查邓华的“历史问题”。由于风声太急,军区领导们没人敢和邓华说话,生怕被牵连怀疑。但赖传珠好不庇护,多次以了解情况为由,找邓华谈话。赖传珠过问邓华的生活情况,安慰他不要气馁,等待东山再起的机会。
另外赖传珠还下达一则命令,除工作组外,任何人不得擅自批判邓华,更不能搞大字报。在那种局面下,赖传珠的行为冒着很大政治风险,但还是尽可能保护邓华这位老友。
1960年6月,无职无权的邓华终于等到了新的工作安排,调任四川省副省长,分管农机工作。
接到调令后,邓华又高兴又惆怅。高兴的是他在有生之年还能为国家工作,而且四川是产粮大省,让他分管农业工作,毛主席还是信任他的。可惆怅的心情也一时难以抚平,邓华戎马数十年,舍不得军队,让他脱下军装当副省长,难免有些惆怅。
不过邓华还是欣然接受任命,准备动身出发。他让妻子把军装染成黑色,到四川还能穿。他又把随身携带的两支手枪取下来,放在行李箱里,准备一并带到四川。
然而在离开军营,接受例行检查的时候,邓华被执勤的小战士拦了下来。小战士查看过邓华的行李箱,表示衣服可以带走,两支手枪必须留下来。
不是小战士故意为难老首长,而且军区有规定,没有军职的人携枪出走,是不被允许的。邓华也不愿为难小战士,将自己的物品列了一份清单,交军区司令部审阅。
陈锡联最先看到了这份清单,一时间也很为难。他刚到军区工作不久,很多事情不熟悉,对邓华也不够了解,不好直接出面。陈锡联权衡再三,安排邓华的老友赖传珠酌情处理。
赖传珠听取过部下的汇报后,眉头不禁皱了起来,自言自语地说:“老战友,你这个物品清单,让我很难办啊!”
邓华的这两支手枪是哪来的呢?据邓华的秘书谢功贵回忆说,这两支手枪其实大有来头。
其中的一支,是苏联国防部送给邓华将军的。上世纪50年代初,邓华和陈赓一起到苏联参观原子弹爆炸,回国前苏联国防部给每一位中国将军赠送了一支苏式手枪,每支手枪上刻有将军的名字。邓华对这支手枪视若珍宝,一直带在身边。
另一支手枪是邓华出席外事活动时,也门王子送给他的。这支手枪也十分特殊,枪柄由不锈钢打造,在当时十分罕见。
赖传珠了解事情原委后,与陈锡联等人商议,默认了邓华的做法,让他带走这两支手枪。赖传珠的理由有二:其一,邓华虽然被免去军职,但仍是开国上将,以后可能在军界复出;其二,这两支手枪来历不同寻常,可以算作邓华的私人物品,不需要上纲上线。
当然话说回来,赖传珠与邓华交情深厚,也有照顾老战友的意思。
不久之后,邓华抵达北京,然后坐上开往四川的列车。窗外的风景一闪而过,邓华心里也感慨万千,这趟四川之行注定不会平坦,但他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从未动摇过。
果不其然,邓华虽然是四川副省长,但由于深陷风波,他被安排靠边站,实际上是个虚职。身边亲近的人劝他既来之则安之,少管闲事,他却说:“我是人民的干部,怎么能只管自己,不管人民呢?”
邓华从军多年,深知自己对农业了解得不多,决定恶补知识。他在新华书店买了许多关于农业、农机的书籍材料,带回去仔细翻看。
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邓华深以为然。在接下来一个月的时间里,邓华跑遍了蜀地十几个市县,每到一处都会亲自了解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等情况。
一次,邓华到一个偏僻山村调研,一位老大爷紧紧握着他的手不放。老大爷说:“我活了大半辈子,连地方专员都没见过,更何况您这位副省长了。”
1961年春,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四川调动大批粮食支援兄弟省份,农民的口粮却成了问题。邓华再赴基层调研,把分配粮食的秤要了过来,亲自参与分粮。时候老百姓听说他是副省长,纷纷感慨说:“如果干部都像他这样,我们就不会吃苦的。”
截至1965年底,邓华的足迹踏过四川170多个县市、1000多个农村社队,为四川百姓的安定祥和鞠躬尽瘁。
也是在这一时期,廖传珠在沈阳病逝。邓华惊闻噩耗悲痛不已,遗憾不能送老友最后一程。
这时邓华的老领导彭总也在成都,被安排住在永兴巷七号。邓华迫切想见彭总一面,但还是抑制住了这个念头。他找到时任四川省委第一书记的廖志高,说:“为避免出现复杂局面,还是将我调离好。”
不过最终结果还是彭总调回北京,邓华留在四川。直到1977年的邓华才回京工作,任军委委员,阔别18年后终于重返军队。
来源:有范又有料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