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中国经济运行起步平稳,发展态势向新向好,工业增加值、服务业生产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同比增速均快于去年全年。
春争日,夏争时。
中国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中国经济运行起步平稳,发展态势向新向好,工业增加值、服务业生产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同比增速均快于去年全年。
成都市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1~2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其中工业部分表现亮眼。分行业来看,37个大类行业中有24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展现出强劲活力。
一季度是全年经济的第一棒和风向标,以什么样的状态开局、以什么样的劲头起跑,直接影响着全年的经济运行。锚定高水平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成都正在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集群跃升。
走进成都产业园区,自动化的生产线上,智能机械臂划出优美弧线;数字化车间里,全自动AGV小车穿梭如织;重大产业项目同步按下“快进键”,奏响工业拼搏发展的春之序曲。
2025年开局,成都工业正以“起跑即冲刺”的姿态,跑出新一年的“起势”。
谋变传统产线装上“智慧大脑”,设备更新激活产业动能。当前,数字化转型正在为企业打开全球化发展的“第二曲线”。在成都,一大批制造企业正以创新为驱动,通过智慧工厂建设、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等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老树发新芽”。
以双流区特锐德川开电气有限公司为例,通过引入自动化设备与数字化管理系统,川开电气成功实现月产能翻倍,并通过设备更新与智慧能源管理系统集成,实现了综合能耗降低30%。川开电气董事长李军表示:“新型技改和大规模设备更新为我们带来了产能扩张与效率提升,直接助力公司承接沙特等海外大型订单。”
这样的蜕变并非个例。事实上,推进新型技术改造,已成为成都不少制造业企业的选择。
在新都区,微网优联科技(成都)有限公司通过新型技术改造,实现了集成电路自动生产,生产效率比传统工艺提升40%;在大邑县,四川远星橡胶有限责任公司引入自动化设备,不仅用机器替代人、用大数据替代大脑,还采用了一整套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
这一缩影背后,是成都传统制造业向“智造”的集体跃迁。
自2024年入选国家首批20个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以来,成都聚焦20个国家试点示范项目,以“点线面”结合的方式推进“智改数转网联”新技改,逐步形成了标杆示范效应。
数据显示,2024年,成都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92.6%,关键生产工序数控化率63.9%,分别提升1.2个、4.4个百分点,新培育卓越级智能工厂5家、国家级5G工厂4家。
同时,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也是成都下一步新型技改重要着力点,成都将通过大力推广国产工业软件、工业母机、工业机器人,加快突破人工智能基础关键技术,推动工业大模型研发和应用,打造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场景,提升新型技改的高度、广度和精度。
聚变一边是特色优势产业稳固提升,另一边,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新质生产力项目加速布局,开年以来利好频出。
近年来,多地密集发布相关政策抢滩“低空蓝海”,将低空经济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四川省低空经济工作报告》明确:至2026年培育10家以上行业领军企业,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建成覆盖基础设施、应用场景、标准体系的完整生态圈。
从“概念蓝图”迈向“现实图景”,低空经济正迎来黄金发展周期,成都则率先“落子”。
3月25日,四川沃飞长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沃飞长空”)与四川航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旗下通航投资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整合产品研发和运营优势,率先在飞行测试、设施运营、场景拓展、人才培养、维修保障、实体运营等6大领域开展全面战略合作。这也意味着,“打飞的”去机场将成为市民生活中的出行新选择。
在此之前,沃飞长空在技术攻关、适航取证、市场合作等方面已取得多项突破——去年6月,沃飞长空旗下AE200验证机完成了全倾转验证飞行,成为中国首个、全球第二完成该类试验科目的eVTOL企业;12月,沃飞长空全球总部基地在成都启动建设,自此进入生产制造的冲刺阶段。
此次沃飞长空与川航集团的合作,标志着“低空+民航”场景迈出关键一步。在这条全国各地竞相抢滩的新赛道上,成都“创建低空经济第一城”的蓝图日渐清晰。
据成都市交通运输局低空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成都市已围绕“低空+文旅”“低空+物流”“低空+职教”“低空+应急”等领域,形成14个应用场景,开通71条航线。中国低空经济联盟执行理事长罗军表示:“成都有着很强的发展低空经济的实力和基础,完全有希望打造为中国低空经济第一城。”
智变传统产业的“智变”为新兴产业腾出空间,而新兴产业的壮大则为未来产业铺就基石。
近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未来产业创新发展论坛”召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十大重点赛道浮出水面,勾画出未来产业发展的图谱。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新技术司副司长柏杰表示,未来产业是各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抢占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手段,科技创新对产业创新的引领性和支撑作用需要通过不断涌现的新的未来产业来体现。
当未来产业成为谋篇布局中的重要一环,成都如何抢抓机遇?
今年,成都提出优化构建“9+9+10”现代化产业体系,包括9个优势产业、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10个未来产业。其中10个未来产业之一是人形机器人产业。抓住这一产业风口,成都势在必行。
“2024年是全球人形机器人技术爆发元年,2025年则有望成为量产元年。”对于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副总经理陈洋而言,抢滩未来产业必须分秒必争,而创新中心产品线也已排定密集的时间表:3月底发布哪吒机器人,4月底发布镗钯文旅机器人,5月发布仿真恐龙机器人,6月发布哪吒桌面级人形机器人,同月贡嘎一号三代机开发者版本将投入市场,8月发布农业采摘/除草机器人……
与时间赛跑的,还有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具身科技”)。从草图设计到实现直立行走,具身科技仅用了69天便研发出“成都造”首台商业化人形机器人——“天行者1号”(SKYWALKER I)。
在具身科技宣传部部长程卿苗看来,成都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布局与谋划不仅仅是指明一个方向那么简单。“天行者1号”核心零部件本地化率超过90%,足以反映出成都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整合上的实效。产业有聚才有链,解决了企业产业配套,成都再将产业服务下沉,千方百计让企业腾出手脚专注研发。
“成都造”机器人轮番上阵,是产业链的深度整合与场景化落地的精准卡位。为助力机器人产业发展,成都成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专班,按照场景赋能、专班推进的思路,帮助“成都造”人形机器人逐步打开商用大门。如今,越来越多的“机器人+”新技术、新成果、新场景在成都涌现,构建起产业链上下游相互赋能、产业生态共生共融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新格局。
传统产业的“谋变”、未来产业的“聚变”、新兴产业的“智变”,正交织成为成都工业2025年一季度高质量发展“起势”的立体图景。当“智造”基因融入城市血脉,当创新生态形成闭环,成都的工业发展之路,正攀高向新,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蓄力下一个“加速度”。
文/玉清
每日经济新闻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