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视点·读端丨“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 刘士林:于更高处立,向更实处行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31 15:47 2

摘要:2020年3月29日,春雨绵绵,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波舟山港考察并强调,要坚持一流标准,把港口建设好、管理好,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为国家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潮新闻客户端 编辑 王彬 金卓帆

从新闻到见解,字里行间读懂社会万象。

有观点有思想,智慧碰撞把握时代脉搏。

让我们一起《读端》,一起“潮”。

本期嘉宾是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刘士林。

(Δ视频由AI共同创作)

港口发展,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关注的重点。

2020年3月29日,春雨绵绵,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波舟山港考察并强调,要坚持一流标准,把港口建设好、管理好,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为国家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5年来,浙江牢记嘱托、勇挑大梁,全力打造国内大循环战略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枢纽,锻造世界一流强港“硬核”力量。截至去年底,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已连续16年居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全球第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产业链与供应链支撑能力不断提升。

详情点击>>

第一视点丨“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宁波舟山港牢记嘱托不断突破的故事

刘士林.jpg" width="3002" height="1088" style="width:290px; height:105px;" src="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type=thumbnail_580x000&url=YD_cnt_167_01heqLogZU8c" alt="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167_01heqLogZU8c" image-id="YD_cnt_167_01heqLogZU8c">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刘士林:

于高处立,向实处行

“东出大海,西连江淮,转运南北,港通天下。”从7000年前那六支橡木桨开始,宁波注定要成为一座伟大的港口城市。如同“鱼儿离不开水”一样,一部宁波发展史告诉人们,这座城市最难过的时候,就是被迫与大海分开的日子,而它每一次的跨越式发展,都是因为更加亲密地融入了大海的怀抱。一手牵起广阔的海洋,一手挽起辽远的陆地,宁波的兴衰,一直是中华民族或“局促不安”或“闲庭信步”的晴雨表。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宁波勇担“非常硬核的突击力量”的光荣使命,有力拓展了现代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为稳定全球经贸往来、产业合作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于更高处立”。宁波港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向高处和更高处攀登奋进的史诗。西晋末年,精通风水的郭璞对当时这片“斥卤之地”,曾预言说:“此地五百年后,当成大郡也!”到了宋代,明州已跻身于全国三大对外贸易港之列。百年前,孙中山先生称宁波为“良港”,并提出“力加扩充”的愿望。新世纪初,宁波港吞吐量排在全国第二、世界第五,具备了参与全球航运竞争的资格。经历了千百年的奋斗和积累,宁波港迎来了全球化的高光时刻, 2020年3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波舟山港考察,提出“打造世界一流强港”的战略目标。5年过去,宁波港对内以辐射全国16个省(区、市)的67个地级市的海铁联运,对外以254条国际航线、辐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为“转运南北,港通天下”注入了新时代的内涵和品质,当之无愧地成为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不仅实现了“为国家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也成为吹散逆全球化阴霾的强劲东风。

二是“向更实处行”。宁波地处浙东地区,传承着“经世致用”的实用理性精神和“知行合一”的文化价值观,从古代的浙东学派、现代的宁波帮到今天的宁波港人,他们不仅能仰望星空,尤其能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把崇高的理想化为现实图景。成为世界一流港口,绝不是一句口号,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既需要解决各种“卡脖子”的技术难题,也需要加大政策供给和体制机制创新。宁波在这些方面可圈可点之处很多,小的如把200公里外的义乌变成“第六港区”,大手笔如推动宁波港和舟山港一体化,对内如像调制鸡尾酒一样对矿石运输进行精确调配,对外如建成具备国际船舶LNG加注服务能力的枢纽港……它们都不是漂亮的表面文章,而是“服务最优、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生动体现,并赢得了全球客户的尊重,在更高层次上重现了“桅杆如林,商贾云集”的世界一流气象。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