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银行出资,平台放款,黑社会催收,法院执行”这样一条隐藏在金融领域的“食物链”引发热议,不少人深受其害,苦不堪言。当人们深陷贷款高额利息陷阱,被催收逼得走投无路时,可曾想到,一千年前的古人就已给出了解决之道。
近日,“银行出资,平台放款,黑社会催收,法院执行”这样一条隐藏在金融领域的“食物链”引发热议,不少人深受其害,苦不堪言。当人们深陷贷款高额利息陷阱,被催收逼得走投无路时,可曾想到,一千年前的古人就已给出了解决之道。
北宋时期,王安石在鄞县(今浙江宁波)任县令时,就面临着与当下类似的金融困局。春天,青苗刚出土,正是农民维持生产的关键时期,却也是青黄不接的艰难时刻。为了生计和农事,农民们不得不向高利贷者借款,承受着高额利息的盘剥。一旦遭遇天灾人祸,无法按时还款,便可能陷入卖儿卖女、倾家荡产的绝境。
王安石在深入走访乡村二十多天后,对高利贷的危害有了深刻认识。他决定推行青苗贷款,由官府向有需求的百姓放贷,将利息率定为百分之二十,即百姓所说的二分利。这样一来,借款百姓的利息负担减轻了一半,县衙也能盘活朝廷用于灾荒救济的资金,实现20%的利润增收。春天借出一百万钱,半年多后的秋天就能增收二十万钱,这不仅让经济得以盘活,还为后续公共事务的开展提供了资金支持,真正做到了既有利于官府,更有利于百姓,还保障了长远发展,堪称三全其美。在王安石的周密部署下,青苗贷款在鄞县推行得十分顺利且成功。
后来王安石官至宰相,青苗贷款成为其变法的重要内容在全国推行,也确实收到了理想效果,为当时的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发挥了积极作用。可惜的是,神宗早逝后,保守派司马光上台,执意尽废新法。尽管苏轼、范纯仁等尊重实际的官员认为青苗法利国便民,不应废除,但司马光仍坚决废除,致使这场改革功亏一篑。
回到当下,类似银行出资、平台高息放贷、黑社会暴力催收,甚至裹挟法院执行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网络贷款平台,打着低门槛贷款的幌子,吸引急需资金的人上钩,随后用高额利息、复杂条款将借款人拖入债务深渊。当借款人无力偿还时,催收人员便会通过电话轰炸、上门恐吓等暴力手段进行催债,严重影响借款人及其家人的正常生活。
要斩断这条危害社会的“吸血食物链”,不妨借鉴王安石推行青苗贷款的思路。一方面,银行应积极作为,以市场合理的利率为真正有资金需求的人提供贷款服务。简化贷款流程,降低贷款门槛,让有需要的人能够便捷地获得正规低息贷款,从源头上挤压非法贷款平台的生存空间。例如,针对小微企业主的资金周转需求,银行可以推出利率合理、额度适配的专属贷款产品,帮助他们解决资金难题,助力企业发展。
另一方面,各级监管部门必须履职尽责,加强对金融市场的全方位监管。严格规范贷款平台的准入机制,对平台的资金来源、运营模式、利率设定等进行严格审查;加大对暴力催收行为的打击力度,将催收行为纳入法治轨道,对涉黑涉恶的催收团伙依法严惩;同时,强化对法院执行环节的监督,防止司法权力被不当利用,确保执行公正合法。
此外,还应加强金融知识普及和风险教育,提高民众的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让大家了解正规贷款的流程和标准,识别非法贷款和暴力催收的手段,避免陷入“吸血食物链”的陷阱。比如通过社区宣传、学校教育、媒体传播等多种渠道,开展金融知识讲座、发放宣传资料,让民众对金融风险有更清晰的认识。
古人智慧闪耀千年,为我们解决当下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在金融领域,只要银行、监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以合理利率放贷、以严格监管护航,就一定能斩断这条“吸血食物链”,让金融市场回归健康有序,让民众不再受非法贷款和暴力催收的侵害 ,真正享受到金融服务带来的便利与福祉。
来源:甘肃陈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