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检验科我还是很熟悉的,因为我母亲就是从潢川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工作岗位上退休的。母亲退休前的检验科,几十年中也有发展,但总体上还是很缓慢的,就像那个时代的节奏一样舒缓。据院史记载,信义医院时期是没有检验科的;潢川专区人民医院成立后,在1951年才获得上级配发的一
文:杨峰
对检验科我还是很熟悉的,因为我母亲就是从潢川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工作岗位上退休的。母亲退休前的检验科,几十年中也有发展,但总体上还是很缓慢的,就像那个时代的节奏一样舒缓。据院史记载,信义医院时期是没有检验科的;潢川专区人民医院成立后,在1951年才获得上级配发的一台显微镜,并分配来一名河南大学医学院检验班毕业的检验士李进宝同志,就此成立了检验室。虽然当时只有一间房子,只能做一般的临床常规检验,却也是开南五县医学检验之先河;1952年潢川军分区休养所并入专区人民医院时,带来了一台战争年代牺牲了一名解放军战士才保护下来的珍贵的显微镜;到了七十年代初,潢川县人民医院新建了一层门诊,我印象中要穿过暗暗的、宽阔的东西走廊,再北拐走到尽头,在与门诊手术室(后改为口腔科)对面的一间二三十平方的大房间里,一张大案板边几位检验员相向而坐,一边在显微镜下摆弄着玻璃片,一边在检验单上填写着一些数字;再后来就搬到了现在的门诊楼,检验科已占据了三楼东边的十几个房间,并细分为血常规、生化检验等好几个小科室,母亲所做的就是肝功能检查。李涛是1998年由乡镇卫生院调入潢医检验科的免疫组。所以我很早就认识了李涛,不过我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并没有太多的交集,印象中他憨厚、寡言而又认真。
李涛1974年出生在潢川县双柳树公社(1983年改乡,1985年12月撤乡改镇),家中有兄弟两人,他是老大,父母都是工作人员(父亲在粮管所工作,母亲是位老师)。李涛1990年从双柳中学毕业后直接考入信阳卫生学校检验专业学习,1993年6月毕业后分配回家乡,在双柳树镇卫生院工作,直到1998年5月4日被调入潢川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工作至今。工作中,李涛从来没有间断过学习——2000年6月成人自考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科,2014年1月毕业于河南科技大学医学检验专业,本人也于2006年通过主管检验师考试,2008年聘为主管检验师,现在是副主任检验技师。
工作中的李涛喜欢研究与检验相关的事务,并付诸于改进自己的工作流程。他对与检验相关的各种仪器设备的维护,也是在持续地摸索,以增进自己的业务知识。对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他总是在着磨着如何解决,而不是一上报一反馈就坐等解决。他善于总结,又有执行能力,采访中李涛说:“检验人员必须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要对自己科室的各类检验设备都摸的很透。没有平时对设备的维护,就不可能把检验项目做好。”正因为他工作中的突出表现,2004年他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也是在那一年,李涛被单位选派去郑大一附院进修免疫学及细胞学专业。进修期间,李涛深知这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所以在休息时间里,他也是经常呆在实验室,做实验、看片子、写报告,学习专业知识。半年的学习归来,他就积极推进相关工作,开展了细胞各类染色试验,做骨穿、看骨髓片,做好血液病的筛选,基本满足了当时医院临床血液病的诊疗工作。
2007年,因为工作上的需要,李涛进入检验科生化室工作。当时的生化室设备很落后,仅有一台全自动的生化设备,由于使用时间过长,管道老化,故障频发,也导致了生化室的工作总是充满着变数——这是问题也是挑战。
一个现代化医院的临床诊疗工作非常依赖各类生化指标。记得在一个寒冷的风雪交加的夜晚,生化室的大厅依然灯火通明,一个清瘦的身影在大厅里穿梭着,围绕着一台设备不停地摆弄着、操作着,当天下午的标本还没有检测出来,检验科电话中不时传来住院部值班医生的咨询,也有患者家属等不及前来催促。生化室仪器发生故障,李涛和同事们一直尝试着恢复仪器的正常运行:重新启动、初始化等,依然不行,质控结果根本没法看,所有检测结果全不在控。屋漏偏逢连夜雨,水管受冻也发生爆裂,检测大厅水流了一地。后勤的同志们也在这忙碌着。怎么办?是放弃尝试等待专业同志上门维护?寒潮及大雪的封冻,让远在郑州的专业工程师又何时才能上门呢?看着病人及家属焦急的表情以及住院部医生无奈的声音,还有明天新一波病人的检测任务,李涛决定再试试。他尝试与工程师电话里沟通解决问题,但工程师的手机已经关机,时间太晚了,这时已经接近零点了。得益于他平时对所使用设备的关注和研究,还有他天生中就有的对维修的兴趣,李涛检决定拆卸仪器,检查光路、检查比色模块。他把所有拆卸下来的零部件都用记号笔做出标记,画好位置,把所有的线头都进行了记录,采访时李涛说,“事后想想真是后怕,当时看着拆了一地的零部件,真怕弄巧成拙,让这么昂贵的仪器砸在我的手里。”当时李涛就抱着豁出去了,为了工作,哪怕事后自己挨批评也要试一试。功夫不负有心人,比色盘终于打开了,空气浴的比色模块全是水,难怪质控结果不好,全是随机的误差无一点规律可循。这是清洗比色杯的洗液渗入,无法排出造成的。值得庆幸的是,水还没有渗入电路板上,否则真的要返厂大修了。问题找到了,疏通排水系统,将比色杯再次清洗,吹干比色模块上的水,再重新组装起来,然后进行开机初始化,质控终于在控了。看着生化仪的正常运行,检验报告一份份被送至相关科室,李涛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在他心里没有什么能比解决难题更为重要。而此时已经是凌晨一点半了,室外大雪纷飞,道路已经管控……
每每提及排除检测仪器设备的各种故障,李涛总是津津乐道,在他的影响下,现在科室同事个个都喜欢摸索调试仪器设备,大家也早就有了维护保养仪器设备的概念了。没有设备的正常运行,哪里会有好的科室质控呢?而室间质评取得好成绩,才能让患者拿到准确的结果,做好临床医生诊疗疾病的“侦察兵”。我看着李涛向我展示的一张张河南省卫生厅临床检验中心颁发的不同年份的“河南省临床检验室间质评证书”以及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颁发的不同项目的“室间质评证书”深有感触,这里面是无数的辛勤付出。
因为成绩突出,2008年李涛被提拔为检验科技术组组长。2013年5月,又被提拔为供血库主任。供血库是一个2005年从检验科分出的新科室。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以及更重要的岗位职责和未知的挑战,李涛不仅要让自己做的更好,而且要学会管理好、带好自己科室的员工,做好输血操作的每一招每一式每一个步骤。供血库的工作要求就是零失误,因为生命不能儿戏,这里的一个小小失误就会导致一个鲜活生命的终结。世上无难事,只要肯去做。李涛首先对工作步骤进行分解,然后细化上墙,同时在科室会议中进行讲解和学习,让每一个人都了解并清楚自己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发现其中的漏洞,并提出进一步的优化方案。打铁还需自身硬,正是李涛的身先士卒和走在第一线,他带领下的同事们工作起来才变得更有自信、更有底气,也更加规范。
李涛(前排中)与检验科同事
三年的锻炼,让李涛变得成熟稳重。2016年5月,李涛重新回到检验科并走上了主任的工作岗位。这时的潢医检验科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和初创时期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占据了新建的医技楼四楼整整一层——人员多、设备多,需要沟通交流多、信息项目繁杂。李涛没有急着去破去立,也没有急着大刀阔斧地改变,李涛说“要小步快跑,让大家慢慢适应新的工作节奏”。他怀着一颗谦虚的心,以多学习、多请教的态度,积极听取各小组长的建议,沿用过去的组长负责制、主班负责制,工作起来不推诿、不扯皮,把相关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具体人。做好人员、机器、耗材、方法学和环境的管理,同时把检验科的信息做好,让每个人所做的工作都能在信息上有体现,这在信息化刚刚起步不久的年代实属不易。
李涛回到检验科,在主任的岗位上工作不久,就带领全科室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潢医二甲医院创建的中心工作中,直到2018年医院顺利通过二甲医院的评审,这圆了多少代潢医人的梦想。用李涛的话说:“检验科为医院的评审拿出了高分值的成绩。”回想起那几年的经历,李涛感慨万千——经常吃住在医院,与科室同事们及施工员历经千辛万苦,按照评审的高标准高要求,改造候诊大厅、刷卡室、微生物室、急诊检验、采血室,也首次在全市使用了采血叫号,不仅改善了患者采血检验时的环境及体验,也实现了花费不多就达到了采血流水线的效果,为医院节约资金近百万元,并且实用、故障少。采血叫号也减少了患者排队中的焦虑,化解了患者之间因排队易发生的纠纷和矛盾的概率,达到了一个良性工作的外部环境。
2020年1月,又一个持续三年的新挑战到来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全面打响。李涛带领全科同志以高效、圆满的工作完成疫情高峰期间的检验及全县大部分的核酸标本采集及检验检测工作。数年下来,整个检验科工作人员无一人被感染新冠病毒。由于李涛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表现突出、冲锋在前,疫情刚开始不久,2020年2月25日便被潢川县委组织部表彰为“潢川县优秀医疗卫生人才”称号,也被单位高分评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免考医务人员。
回忆当时,李涛说:“自接到上级下达的疫情指令后,知道疫情的严重性,丝毫不敢怠慢,组织检验科同志加班加点完成各专业组的标本检测工作,首先要满足门诊、病区、急诊的检验需要,检验项目已涵盖了检验科使用的专业组。为保证检验结果及时准确,这时早已没有正常上下班时间,经常是忙到通宵。工作首先从我做起,我是第一个打头阵,由于检验科工作繁杂,培训、会议、协调工作、科内科外工作等等……我忙里忙外,饿了就吃点零食。首先要消除检验科人员的恐惧心理,我就第一个冲在工作的第一线,能自己干的决不会让别人干,同志们都看在眼里,在我的带领下,检验科同志在佳节来临之时无一因故不在一线岗位上奋战,夜晚凛冽的寒风也阻挡不了检验科同志们去医院上班的决心。”采访时李涛回忆说:“后来疫情越来越严重,随着春节的临近,从武汉回乡人员很多,来医院检查排查的新冠肺炎群众排起了长队。我感觉情况不妙,这样下去极易造成交叉感染,如何把发热的患者与一般的患者区分开?我当天就在发热门诊建起了发热门诊标本采集室,病人在发热门诊即可刷卡采血、采集标本,然后检验标本由工作人员配送四楼检验科,患者更加便捷,更重要的是避免了疫情的扩散。”
翻看疫情日志,2020年1月22日夜,李涛接到院部下达的防控指令,由他负责组织好新冠肺炎的核酸标本采集工作。由于取核酸标本是最容易传播新型冠状病毒,病人张开嘴,呼吸道内会有大量的病毒会喷溅到医务人员的脸上,看似一个简单的咽拭子操作,实际上风险很大。“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又是检验科主任,我二话不说,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走进传染病房。”李涛回忆说:“我经历过2003年SARS病毒流行,检验科其他同志取材不放心,作为一名党员,我随时都要冲在最前线,敢做敢当就是我的秉性,这项工作就是我的职责所在,怕这怕那能干出什么,为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决不耽误诊疗的每一分每一秒。”“面对越来越多的患者,我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一干就是几个小时,浑身上下就是水洗一般,看到紧张的患者,我还不停的开导病人,缓解病人的压力。”2020年1月30日,潢医决定在党校建隔离点,检验科反应迅速,李涛带领全科同志与总务科、信息科、装备科等多部门密切沟通配合,短短的两天,就于1月31日正式启用了新建的定点医院检验科,安装血球仪、C反应蛋白分析仪、血气分析仪,开展体液、粪便常规项目、生化开展肝肾功能、心肌酶谱、血脂等常规项目、血气分析,安装生物安全柜检测甲流乙流项目、新冠抗体、POCT 等快检项目,信息系统全部对接,虽然实验室条件简陋,但充分考虑了检验人员的安全,而且又能很好的满足临床诊疗工作需求,为新型肺炎患者的诊疗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李涛爱学习的天性在忙于主任日常工作之余依然坚持着。他先后发表了《HCV-cAg与HCV-Ab联合检测对丙型肝炎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的影响》(《河南医学研究》)、《血栓弹力图在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现代诊断与治疗》)、《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检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内蒙古医学杂志》)、《临床成分输血疗效分析》(《求医问药》)等论文。他也在2018年加入了河南科普协会,2019年当选为潢川县临床检验中心主任。“社会在发展,检验设备、检验方法也在不断的在推陈出新,越来越快捷、越来越智能,现代检验在向着微量化,精准化、智能化、快速诊断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使得我们不可能抱着原有的知识、理论受用一生,或自己在自己狭小的范围内闭门造车。”李涛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近几年来,潢医检验科开展了大量的新检验项目,采访中我翻查了一些资料,自李涛任检验科主任后,新增项目96项,占目前总检测项目的32%,同时在西院区(大爱城)开展项目198项。这些都极大地满足了三级公立医院的诊疗需要,让更多的潢川人足不出潢川就能享受到新技术带来的便利。潢医也成为全市第一个装备布鲁克飞行质谱仪的医院,这对疑难细菌鉴定起到了非常大的鉴别作用,而且速度快、结果准确,对临床的疑难病症、急危重病人起到非常大的救治能力,提升了临床总体医疗水平,也让潢医微生物检验技术水平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
李涛在检验大厅
李涛说,他最骄傲的是检验科创新的激励机制,包括管理创新、工作创新会让每一位专业人员眼前一亮——从叫号采血、微笑服务、便捷的检验流程到准确严谨的检验结果,还有细致入微的医患业务沟通、检验结果提示、检验项目临床意义科普,不仅凸显了检验科全体同仁对就诊检验患者的关爱,也体现了潢医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重心。包括近几年推出的检验结果互认中,为保证检验结果与上级医院同质化,不断地对所有检验项目做到规范化、标准化,改用先进的检测方法,加大质控力度,增加定标次数,设立专人质控岗,设置失控报警,加强检验结果的复检,创新的设立了复检岗、临床沟通岗,做好全流程的质量控制。近些年来,检验科服务投诉、医疗纠纷基本为零。
李涛没有停留在现有的成绩上,他带领着检验团队继续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在技术上不断地精益求精。对标三甲医院检验科检验质量,学习同行先进经验,在如何做到精准检验、快速检验、智能检验上,学习他们高效管理机制,做好学科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等等。他积极参加多学科会诊,时刻关注着本专业的国内外前沿动态,思考着检验的亚专业未来会如何发展,提前做好检验科的远景规划。李涛说,在未来的检验工作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医学检验知识的学习永远在路上,质量改进永不停歇,始终秉持严谨为医、诚信为人的理念,推动科室向“智慧化、精准化、技术化”转型,为潢医发展、为全民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就是李涛,一位与时代同频的检验科主任。
来源:这里是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