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攻城这事儿,你说起来吧,真是让人琢磨不透。谁都知道打仗最耗人的就是攻城,对着人家高墙大炮(这炮当然是撞城的那种),一个冲锋趟过去十有八九得栽跟头。但话又说回来,不攻城还真就不行。你一定见过那种电影——大军浩浩荡荡到了城下,士兵们嘶喊着往前冲,飞石、滚木、箭雨乱
攻城这事儿,你说起来吧,真是让人琢磨不透。谁都知道打仗最耗人的就是攻城,对着人家高墙大炮(这炮当然是撞城的那种),一个冲锋趟过去十有八九得栽跟头。但话又说回来,不攻城还真就不行。你一定见过那种电影——大军浩浩荡荡到了城下,士兵们嘶喊着往前冲,飞石、滚木、箭雨乱飞,有人硬着头皮冲,有人铩羽而归。旁边城墙上那些守军啊,全靠地势和高墙,哪怕人数少点,每天也能耗死对面一大批。
这事儿,历史上又何止这一遭。可你问问,为啥非得打城?不绕着走条小路,偷个巧?或者干脆斜插腹地,走捷径?其实不用翻典籍,咱们随便翻翻宋朝那会儿苏州、温州一带的战事,就看得明白——南宋一路退守,对金兵各地绕道奇袭,说白了最后不是饿死人就是补给断了,被人反手关门打狗。城池这种东西,说白了就是个大粮仓,大堡垒,周围一圈水网、山岭,你要是真敢“弃城奔远途”,绕着走,先不说能不能活着到目标,半道上后队被包抄,前队断粮,全线溃散,就跟戏台子底下唱走调似的。
说白了,古代人选城,哪一个不是下了血本和心思。以水为界?那是为了粮食和补给,也方便平时城里老百姓喝水洗菜。以山为屏?是让敌人翻山越岭自毁阵脚,守着关口站岗看门,真就能顶上一万兵马。咱们东北的锦州那地儿,你觉着没啥,实则那是当年明清之际,多次争夺的“北进要道”。清兵打锦州,把这地儿死死堵住,连带辽西堵得板上钉钉,明军想突围,碰了几次灰,最后粮草耗没,自己人饿得走不动路,剩下点兵蹲在城墙下哭天喊地。
而你瞧瞧陕西那边重镇,比如宝鸡、延安,历史上兵家一直争。“一关控三秦”,不是虚的,谁守住这地方,出入关隘都是自家人,外头敌军想横穿,没门。两军对垒时,谁敢放着城关不管,直闯腹地,那不是找死,顶多就是新兵练胆。
可讲到这里,有些人难免会想——那要不就放弃这些死守,十万八千大军,绕一条大路,专打对方窝里?高地战略,声东击西?听起来挺有谱,其实就是纸上谈兵。像明朝朱棣打北元那阵子,虽说有过孤军深入蒙古草原的惊人一战,但打着打着,补给全靠带来的民夫驼队,连马都掉队,兵力分散到一定程度,一遇暴雨或乱军,立马就得收兵回营,不然就是大部队被割裂,被围杀,棉袄都赶不上裹尸。这些看似大气吞山河,实际上是不得已而为之——要不是进攻那会儿大势已成,哪轮得到“绕道打腹地”?绝大多数时候,将军们还得老老实实扑在城墙下,一点点撕咬。
而城还是要打,怎么打?每次攻城都得掏家底,主力阵亡五六成都算正常。汉代的张骞远征西域,你要说打仗,平原是奔袭好,可每到一座小城,就是攻又舍不得,不攻则补给断了,连回家的路都没了。反观守城的那边,兵力不一定多,但架着地势、粮食,死守半年一年不是梦。你看看那会儿唐代安史之乱,范阳、洛阳、太原三大城,历次被反复拉扯,主帅随时可能变成孤军,背后有城池顶着才敢干仗。真要绕城偷奔敌后,自己先断了退路,敌人几队骑兵回头一合围,大队人马分分钟变成漏网之鱼。
咱说点“人味”的话:古代士兵其实不光打仗,还得扛粮食、搬石头、给主帅搭营地。那些被称为“民夫”的,不是边角余料。宋朝攻金,后勤补给一断,手上带的民夫们丢在荒郊野岭,主力部队身后饿得两眼冒金星,哪还敢拼命冲锋?而城池就是个“加油站”,军队撑到城下,打下来了,呼啦一口大米饭管饱,拿城里的牛羊补员。没打下来,真就是“饿死沙场”。
其实,每场攻城,都是把命悬在一线。南明的李成栋,打广州那阵子,硬生生拖了半年,每天死伤一大堆,他手里虽然有数万兵,等到顺利进城差点哭出来——因为再不打下来,全军就得跑路,自家人先散了。你说这些老将领,哪个愿意去拼城池里的那口粮?可不冲一把,后队也没活路。
顺手插一句,很多城池还藏了“活人阵”。像大同那边,明朝防御时就是靠百姓上阵,拿着铁叉顶在城门。敌军攻城,外头门一关,这些乱兵抓瞎,城里有粮有水,慢慢耗到你转身逃跑。还有很多古老的小城,比如近代安徽的炮楼群,一旦大军攻破外围,守军还能跳进内城、地下通道,继续和你拼消耗,就是一场猫捉老鼠。
就是这样,攻城带来的是惨重牺牲,但成了,一切都顺利。大家都说谁是名将,看就看攻城功夫厉害不厉害。比如唐朝的郭子仪,他收复长安那一战,正是靠精密排兵布阵,死守到一线,最终打下来。反观那些没战略眼光、只会绕城跑的,很快就被夹成“包饺子”,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说着说着,咱再拉远点看,欧洲那边也有类似。拿俄国的斯摩棱斯克,莫斯科大军硬攻几个月,死伤无数,可一旦撑下来就是通路,撤退时还有退路可走。不像法国马其诺防线那种,绕走一遭,主力全憋着没了用场,结果一触即溃。中国古代的城池精髓在于:打下来就能进可攻退可守,不像纸上画的“防线”,一绕就废。不管走官道还是野道,城池永远是捏在手里的资源库。绕城路多,但条条未必通罗马,选错路线,最后连边角料都吃不上。
当然,总有人会摇头说,这些都是当年旧社会的套路。可要真说实用,放到现在大兵团拉练、城市攻防战里,也没什么大不同。人力、物资、交通,处处都得算清账,谁能拿下关键节点,谁就能笑到最后。
想了半天,其实攻城战就跟生活里拼个高门槛似的:难,痛苦,一步走错就是满盘皆输。但咬牙推过去,也许下片饭能管饱,也许就是新生活的开头。古人用血肉堆起城墙,我们呢,只能在故事里体会那场“门前泥泞”的挣扎。下次再看大军攻城,不妨多想想:为了这一口城池,古人到底付出了什么,遗憾又沉重。
来源:缤纷书签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