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什么越修行越觉得被解放了?因为越来越不对抗,对外界越来越没有要求,心时常是清静的,没有总被什么事压着的感觉。同时,也越来越无为了。
修行5年多,越来越觉得,修行是一个给自己松绑的过程。那,之前是什么捆住了自己?自己的知见。
为什么越修行越觉得被解放了?因为越来越不对抗,对外界越来越没有要求,心时常是清静的,没有总被什么事压着的感觉。同时,也越来越无为了。
老子说的“无为”,并不是卷不动了所以躺平,而是把小我消融之后的顺势而为。打个比方,假如我们是大海里的一滴水,“无为”并不是说,我不流动了。而是说,我现在并不想“一定要这样,或一定要那样”,而是大海把我带到哪里,我就在哪里随遇而安,发挥下自己的天赋,做点能做的事情,是这个意思。
1、高峰与低谷都接纳
我回想了下过去几十年的经历,发现自己只肯接受高峰,不肯接受低谷。
只接受自己当年考研很有运气,没费什么力;不接受工作十几年,还是最普通的文案。后来做自媒体,我也只肯接受数据很漂亮,不接受数据低;只接受灵感爆棚,不接受灵感枯竭。
好在,这些都是之前的事了。现在意识到,关于职位,做普通文案明明是我的选择,有升职的机会都被我主动放弃了,因为我既不想管人,又不想被人管。但放弃了又不甘心,所以拧巴。
当时是既想遵从自己的内心,又想获得世人眼中的“好”,是我“既要又要”了。现在明白,职位只是相,我只需要自己眼中的“好”,并不需要世人眼中的“好”,里外一致,我就解放了。
宋振锟老师讲,《道德经》的核心,其实就是一个圈加两个字:反和返。数据高了,自然有低的时候,低只是高的“反”面罢了,假如再“反”一次,低就会回到高;有灵感爆棚的时候,就一定有灵感枯竭的时候,不必焦虑,灵感还会“返”回来,因为一切的事物,都是在“道”所运行的圆形轨迹上往返不止的。
2、把结果交给无形的手
做自媒体的三年多里面,我一直都想尽快有个结果——做自媒体的收入,超过我巅峰时期的工资,可以养家糊口。
樊登老师聊成功的一段话(大意),点醒了我:“现在你如果问我是怎么成功的,我也没办法给你做个总结。其实,成功的背后像是有一个无形的手在决定,而不仅仅是我的努力。努力肯定是一部分原因,但并不是全部。”
我忽然明白,就算我想要的结果暂时达到了,又能怎样?如果达到一段时间,然后又达不到了,还算是“要到结果”了吗?
所以,不如把“无为”和“无为”结合,有为自己能把握的部分,无为自己不能把握的部分,比如所谓的“结果”,把它交给那只无形的手,岂不更好?
3、只和谐,不对抗
这些天我在做一门课程,叫“家庭幸福实修课”,我把目标人群主要定位为中年女性,希望她们能修得家庭幸福。这样,直播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是在对谁说话,有一个对象。
一个朋友问我,网上有很多视频,教女性如何和男人对立,和婆婆对立,和孩子斗智斗勇,你的课也是这些内容吗?
我说,不是,我只讲和谐,不讲对抗。谁说只有对抗别人,在对抗中赢了才能得意?和谐双赢甚至是多赢,难道不是更得意?
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有太多的对立对抗,大家把东西方文明对立,男权女权对立……站在《道德经》的角度讲,全不在道,道是浑然一体的状态,哪里来的对立?
越狭隘、越小我,就越对抗。不和任何人对立对抗,也是对自己的大解放。
4、学会省力,不用力
凡是让我们“用力”去做的事情,我们都不会太喜欢。
我刚开始做短视频的时候,就很用力,买了一堆的灯光设备,背景画,每天化妆,挪桌子到固定的地点……,只准备的时间,都得一两个小时,搞得我每次想起要拍短视频,心里都发怵,觉得麻烦得紧。
现在,我把所有的步骤都省了,手机往支架上一放,就开拍。有个博主说,做短视频就是一个“从装到不装”的过程,太对了。
修行也一样,越修越懂得“只活给自己看,不需要活给别人看”,做什么事都是怎么简单轻松怎么来。
因为“不用力”,所以能量就不外泄,内核就稳定。内核稳定带来的松弛感,简直不能更妙。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