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缘何偏执?
鲁迅的偏执几乎是一个公认的事实,但是我又有些疑惑,在我所读到的有关鲁迅的回忆、传记中,鲁迅对待年轻人的拳拳之心,无微不至的关爱,令人感动。甚至会为来访的青年,拎着鞋子到巷子里去补。
鲁迅的偏执几乎是一个公认的事实,但是我又有些疑惑,在我所读到的有关鲁迅的回忆、传记中,鲁迅对待年轻人的拳拳之心,无微不至的关爱,令人感动。甚至会为来访的青年,拎着鞋子到巷子里去补。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中国历史“马雍”条(署名作者:余太山、苏于君。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402146&Type=bkzyb&SubID=231895,2025年3月2日读取):
制度的设计在于理念,在于对国家进步的强烈感情,在于对世界文明的诚意。中国早期大学制度的设计者们,可以说都是具有这样品格的人。对今天的人来说,那个年代已成历史。我们只能回望,从前辈学人留下的点滴文字中,感受那个年代的大学,以及那个年代的教授。
研究中国大学教育的人,可能都会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本世纪初,最早承担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职责的,大多是一批传统的士子,比如北大校长蔡元培、南开大学创始人严修、南洋大学堂校长唐文治、交通大学校长叶恭绰,以及光华大学校长张寿镛等等,都是进士或举人出身。如果仅仅是
例如,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南开大学创始人严修、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唐文治、交通大学校长叶恭绰以及光华大学校长张寿镛等,他们多为进士或举人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