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一雨下不停,老话预言旱涝分,今年收成靠天定?
今天是农历六月初一,天气预报说要下雨,我特意看了下窗外,还真下了中雨。老人们常说“涝不涝,就看六月初一”,这天的天气能管夏天雨水多少。农历六月有个闰月,今年闰六月,日子算起来有点绕,但老祖宗留下的农谚还是管用。
今天是农历六月初一,天气预报说要下雨,我特意看了下窗外,还真下了中雨。老人们常说“涝不涝,就看六月初一”,这天的天气能管夏天雨水多少。农历六月有个闰月,今年闰六月,日子算起来有点绕,但老祖宗留下的农谚还是管用。
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夏粮收获过九成,冬小麦大面积收获基本结束,麦收主战场转向新疆、甘肃,黄淮海接茬推进夏播夏管;全国夏播粮食进度近八成,其中夏玉米、中稻播栽九成半,夏大豆播种过七成,双季晚稻预计7月中旬开始栽插。
前阵子,天气热得离谱,地里干得直冒烟。麦子熟透等着收,可收完后地干得厉害,夏播成了大难题。老乡们发愁玉米、大豆还能不能种下去。大家眼巴巴盼着雨,那种焦急的心情,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天意不可违,天意是什么?是春种秋收的必然,是潮起潮落的规律,是旱涝无常的偶然,人总说人定胜天,可真正胜天的,从来不是蛮力,而是顺势而为。
夏至是一个古老节气,不仅意味着,真正的夏天已经来到,也是季风活跃、雨水增多的时节,在夏天的天气变化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与此同时呢,到了夏至节气,民间也有着很多习俗和讲究,比如老话说“是旱是涝 夏至节气早看天”,就诠释的很充分,也是古人判断夏季旱涝的主
据最新气象资料分析,受西南气流和低层切变共同影响,18日至21日驻马店市有一次明显降水天气过程,并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过程累计平均降水量100到150毫米,部分地区200毫米以上,最大小时雨强40到70毫米/小时。
今天是五月十五日,按照民间的说法,今天就是“大端午”,因为在古人看来,五月里“逢五”的都是节日,五月初五为小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五月二十五为末端午,人们在这样的日子都要举行一些祭祀仪式,祈求趋福辟邪,尤其在五月十五这天,秋庄稼大多基本已经长出来了,此时正是
“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这句老话,让农历十五成了不少人心中“躲不开”的日子。
明天,2025年6月7日,看似普通的一天,在传统农历中却有着特殊分量——五月十三。村里老人们常念叨:“五月十三有三怕!”这并非迷信,而是凝结了世代农人观察天象、关乎一年收成的智慧结晶。这“三怕”究竟指什么?背后又藏着怎样的农事玄机?让我们一探究竟。
“雨打梅头,三伏少忧”。你听过这句老话吗?6月6日,是今年的“入梅”日,恰好是农历五月十一,也是芒种节气之后的第一个“丙日”。在老一辈人眼里,这一天的天气,或许就能初步揭开整个夏季旱涝趋势的面纱。
“旱不旱,看五月十一”是一句流传已久的民间农谚,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对天气规律的观察和总结。今天是2025年6月5日,农历五月十一,这句农谚再次引发人们对今夏旱涝情况的关注。那么,这句农谚是否有科学依据?今年夏季我国是否会遭遇大旱?让我们结合气象
"唰啦——"田里最后一捆麦子摞上板车,老张抹了把汗,抬眼望了望东南边压过来的云:"芒种前脚到,雨水后脚就跟来喽!"今年这芒种可不一般,6月5日交节,落在农历五月初十,正是农谚里说的"芒种在头"!
今天是2025年6月2日星期一,继续来关注山东后期的天气形势。昨天(6月1日)夜间受低空湿润气流和西风槽系统的影响,山东南部地区出现比较明显的降雨。虽然降雨整体强度偏弱(最大菏泽武胜桥20.0毫米),但是降雨持续时间比较长,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缓解土壤墒情。
记者从农业农村部获悉:截至5月30日17时,全国已收获夏粮小麦面积1.29亿亩,收获进度已过三成。湖北、四川及华南地区麦收圆满收官,安徽过八成,河南过六成,陕西过两成,江苏近一成半。
大家好,今天我们聊聊小满这个节气。你知道?在小满这天的天气变化,竟然能影响整个夏季的旱涝情况!特别是在南方,降雨多与少直接关系到后续的干旱与丰收。这背后可有不少有趣的农谚,像“涝不涝,就看小满”,这句话可是蕴含了先辈们的智慧哦。想知道更多关于小满的天气和谚语?
老铁们注意了!五月初二这天的天气,竟然能预测整个夏天的涝旱?老祖宗留下的农谚到底准不准?今儿个咱们就掰扯掰扯这个事儿!昨儿个刚过五月初二,全国多地都下了场透雨,田间地头的老把式们都在念叨"淋了龙王爷的洗脚水,今夏要穿胶鞋趟水"。您可别小看这些土掉渣的老话,里头
**紧急预警!湖北暴雨后旱情未消,3天后新雨再来,抗旱Ⅳ级响应持续生效**
朋友们,你们发现没?最近又朋友圈被粽子刷屏了!超市货架上2八青团还没撤,艾草香囊就挤满了柜台。等等,今年端午节不是在5月31号吗?这可比往年早了大半个月啊!老话说"端午梅雨后,伏里雨不休",今年入梅到底啥时候?三伏天会不会泡在雨水里?
2025年5月23日自然资源部召开视频会部署龙舟水期间地质灾害防范工作。指出南方多地已进入强降雨集中期而且6月中旬起华北、西北等前期干旱区将面临旱涝急转风险。全国需构建南北两条地质灾害防线。会议要求强化监测预警以及基层防控严防极端天气引发次生灾害。
农历五月初一作为传统节气的重要节点,民间素有“五月初一定旱涝”的农谚流传。这句凝结着千年农耕智慧的老话,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气候规律?2025年的夏季又将面临怎样的降水格局?让我们从气象科学与传统经验的交汇点展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