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转型:电催化氮气还原合成氨技术取得突破
5月21日,国家能源集团低碳院氢能(氨能)技术研究中心在电催化氮气还原合成氨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开发出高效铁、钒双掺杂三氧化钨纳米催化剂,相关成果以“Low electronegativity bimetallic doping modulates elec
5月21日,国家能源集团低碳院氢能(氨能)技术研究中心在电催化氮气还原合成氨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开发出高效铁、钒双掺杂三氧化钨纳米催化剂,相关成果以“Low electronegativity bimetallic doping modulates elec
催化反应路径的建模与决速步(Rate-Determining Step, RDS)识别是理论催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系统梳理了密度泛函理论(DFT)在热催化、电催化与光催化三类体系中的应用方法,围绕过渡态分析与自由能台阶图两种主流策略,分别解析其物理基础、
通过静电势、HOMO-LUMO能级、键长键角、溶剂化/去溶剂化能和结合能等性质的计算,可以深入揭示溶质-溶剂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
对于电催化研究人员而言,单原子催化剂(如CoN4)的精准建模是揭示氧还原(ORR)、析氢(HER)等反应机理的核心前提。本教程基于Materials Studio软件,提供一套高效、可复现的CoN4模型构建流程,专为吸附能与活性位点研究优化设计,助力从原子尺度
炔烃的选择性加氢在制药、石油化学品、香水、农业化学品等的工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环境污染水平和能源危机的不断加剧正促使化学家们开发绿色和经济的合成方法。
通过电催化高效形成特定化学键(如C-N和N-C-N)取决于先进电催化剂的精细设计和合成,因为催化剂的类别、形态和结构显著影响其催化性能。甲醇可以通过过渡金属基电催化剂的深度电氧化轻易转化为甲酸/甲酸盐。
光催化通过半导体材料吸收光子,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驱动诸如水分解、CO₂还原等反应,其效率高度依赖于材料的光吸收范围、光生电子-空穴对的生成率与复合速率。
铜(Cu)基催化剂在电催化炔烃加氢方面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尤其是在选择性将炔烃加氢为烯烃方面。然而,由于富电子Cu0位点无法吸附和激活亲核的烯烃,因此Cu基催化剂很难实现将炔烃选择性电催化加氢为烷烃。
鉴于此,香港城市大学Xin Wang团队、一作是Libo Sun(吉林大学校友)等人在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发表了题为“Dynamic protonation of ligand sites in molecular catalysts enh
近日,环境学院科研团队在《自然》子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氧化物衍生铜中的残留晶格氧和晶格应变在促进硝酸盐还原反应中的新见解”(Insights into lattice oxygen and str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