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作继吴昌硕齐白石之后第一人!王镛书法传统正脉还是流行时弊
北京郊外寸耕堂,77岁的王镛刀锋划过砚台,碎屑纷飞中现出“味道”二字铭文——这恰似他颠覆书坛六十载的注脚:在争议的烟火里熬炼真味,于传统的深谷中劈出新道。
北京郊外寸耕堂,77岁的王镛刀锋划过砚台,碎屑纷飞中现出“味道”二字铭文——这恰似他颠覆书坛六十载的注脚:在争议的烟火里熬炼真味,于传统的深谷中劈出新道。
在书画频道艺术交流中心开展的仰山论坛中,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鲁湘作为学术主持,复旦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潘公凯,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立辰作为论坛嘉宾,围绕“高风峻骨见精神——潘天寿”的主题,对潘天寿的艺术思想和教学主张进行了深刻解
6月10日,“时空之变:颍川小筑历史和空间的现代性”展览在上海市吴昌硕纪念馆开幕。纪念馆位于浦东新区陆家嘴东路15号,“颍川小筑”是其所在地陈桂春住宅的别名(下称“陈宅”)。
吴昌硕挥笔间,墨浪翻涌如山河崩裂。浓墨似千钧巨石坠纸,砸出沉雄肌理;枯笔若裂空闪电游走,划破凝滞气韵。线条如困兽破笼,在狂放恣肆中暗藏铁画银钩的骨力 —— 金石的铿锵与书卷的氤氲,在顿挫转折间浑然天成。看他笔扫风云处,宣纸化作奔涌的江海,每道墨痕都是浪尖上的惊
吴昌硕(1844-1927)题跋:辛亥(1911年)中秋,笙伯客武昌,兵民交哄,箧中所携卷轴甚夥,一时散佚无遗。壬子(1921年)春仲,友人以悲盦画索售于沪上,老缶展视,知为笙伯故剑,亟归之。笙伯狂喜,属记其因,岂所谓历劫不靡者耶!缶翁。钤印:苦铁近况
丁佛言(1878—1931),原名世峄,字佛言,号迈钝,山东黄县(今龙口市)人,是民国时期集政治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于一身的文化巨擘。他与吴昌硕并称“南吴北丁”,被誉为“北派金石巨擘”。
吴昌硕(1844-1927),原名俊,又名俊卿,初字芗圃、香补,中年后字昌硕,又字苍石、昌石、仓硕等,别号有朴巢、苦铁、破荷亭长、五湖印丐、缶道人、缶庐等,七十岁后又署大聋。浙江安吉(今湖州市安吉县)人。篆刻宗秦汉,融会浙、皖,浑厚高古,大巧不工。弟子王个簃曰
甲辰年的元旦翌日,日本首屈一指的东京国立博物馆拉开了吴昌硕诞辰180周年为期三个月展览的序幕,同年12月31日作为上海唯一的国家重点艺术馆的中华艺术宫开启了为期间三个月的吴昌硕海上明月大展。本次大展力作齐集、文献丰富且史料翔实,在中国近代艺术史上具有编年史意义
古今之杰出英才,皆历经含英咀华、坎坷沉浮的历练。能坚持不懈,勤奋不懈者,皆显露出非凡的气质与风采。他们独特的个性与独立的行事风格,为世人所崇敬与尊仰。晚清画家蒲华,正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一代画坛巨擘。
在中国艺术漫长的历史长卷中,海派绘画犹如一道不期而至的闪电,照亮了近现代艺术探索和嬗变的前途。海派艺术诞生于19世纪中叶上海这座新兴的城市,成为中国艺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回望这段历史,我们不仅看到了艺术形态和文化现象的嬗变,更见证了中国文化在面对
齐白石画牡丹的风格在其艺术生涯中经历了显著的变化,融合了传统技法与个人创新,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齐氏牡丹”。老人一生爱画牡丹,其风格大致经历了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