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一整年给“网红”教授出书,值吗?
从2021年起,我就开始专注做考古文博类的通识读物。古人留下的遗迹、遗物承载着非常丰富的信息,研究这些文化遗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考古文博是一个专业度比较高的领域,我认为构建起学术和大众之间的桥梁非常有意义。尽管这些年考古文博大热,博物馆门票一票难求,
从2021年起,我就开始专注做考古文博类的通识读物。古人留下的遗迹、遗物承载着非常丰富的信息,研究这些文化遗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考古文博是一个专业度比较高的领域,我认为构建起学术和大众之间的桥梁非常有意义。尽管这些年考古文博大热,博物馆门票一票难求,
一位深耕考古30余年的考古学家,却以美食探店博主火出圈。近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良仁,在抖音上以短视频形式讲述美食背后的历史、普及饮食考古的知识,受到广泛网友的喜爱,收获全网200万粉丝。
深夜加班的你,是否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同样的24小时,有人能持续突破成长天花板?为什么有些企业能在激烈竞争中保持优势?
“不会考古的美食博主不是好教授。”搞了几十年外国考古,访问和发掘过的国家能绕地球一圈,这样的学者寥寥无几。54岁那年,考古学者张良仁又一次“尝鲜”,主动玩起短视频,并用两年时间成为全网拥有200万“粉丝”的美食博主。
你日常爱吃的菜系,爱点的外卖,往前溯源,能联结多久之前的朝代?盘中餐的背后,蕴含怎样的文化积淀?食物是人类前行的动力,更是历史真切的见证。这两年,一位考古学者,在短视频平台因为美食走红。以“不会考古的美食博主不是好教授”为简介,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教授张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帝制时代,当皇帝被看作天下最好的“差事”。在民间的想象里,皇帝每餐所用必是世间难觅的山珍海味,若非如此,不能符合其天下一人的尊贵身份。
一方面,气候危机、人工智能以及人机关系依然是当下的热议话题,就像入选本次榜单的《悬而未决:气候变化的事实和迷思》《关系5.0》等所关注的;另一方面,人们更倾向于抓住具体而微的个体经验,比如重拾对世界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