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努力,越幸运?先读读《恒卦》再说 —《恒卦》与《孟子》互参
之所以说恒久的坚持,只是人生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那是因为如果用《恒》的方向不对,越坚持只会离成功越来越远。《恒卦》的初六爻和九四爻,皆能表达此意。
之所以说恒久的坚持,只是人生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那是因为如果用《恒》的方向不对,越坚持只会离成功越来越远。《恒卦》的初六爻和九四爻,皆能表达此意。
皮日休是生活在唐朝末年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文人,他的很多作品早已失传,能代表其文学最高成就及其思想的便是其自编集---《皮子文薮》。皮日休借《皮子文薮》这部自编集向后世传达其推崇的思想观念,进而全方位展示了晚唐时期的文学风貌。从皮日休《皮子文薮》的教育观念、道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 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②者。先拉乎 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①;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 尔殊③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麰麦(3),播种而耰(4)之,其 地同,树⑤之时又同,浡然(6)而生,至于日至(7)之时,皆熟矣。虽有 不同,则地有肥硗(8),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故凡同类者,举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 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 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亲 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 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
孟子曰:“离娄①之明、公输子(2)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师旷③之聪,不以六律④,不能正五音⑤;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 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6)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 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 云:‘不愆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③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 得矣;引而置之庄岳①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 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 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
孟子曰:“昔齐景公田③,招虞人以旌④,不至,将杀之。志士 不忘⑤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6)。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 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如以利, 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昔者赵简子(7)使王良(8)与劈奚(9)乘,终 日
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馀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馀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馀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馀岁,
了解中国文化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旅程,而四书五经作为儒家经典的核心,既是文化根基,也是思想宝库。要让学习过程既深入又有趣味:
自3月1日「润泽日讲」孟子篇在“天地常新”视频号开播以来,观众受益良多。我们聚焦日常点滴,以子女教育、家庭幸福为镜,体悟孟子语录中包含的非凡智慧。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石,其核心经典“四书”历来被视为修身治学的根本典籍。所谓“四书”,具体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这一称谓的定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与学术整合。南宋理学家朱熹首次将四者并称,并编纂《四书章句集注》,
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 “亚圣”,与孔子并称 “孔孟”。在那个百家争鸣、战火纷飞的时代,他怀揣着对儒家思想的执着信念,奔走于各国之间,试图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道德理念传递给诸侯们,期望能够实现社会的安定与和谐。他就是孟子,以其犀利的言辞、深邃的思想
2300年前,孟子周游列国,以浩然正气唤醒君王之心;2300年后,他的智慧仍如星火,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孟子》记载了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段对话,孟子劝齐宣王爱护百姓从而成就圣王伟业,而要保民而王,关键的是珍惜和存养自己的“爱人之心”。这个爱人之心首要的就是对生命的“恻隐之心”或同情心,也可以说是人的道德良知。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对人类发展和社会治理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其中儒家思想强调的“君君臣臣”——本意是君王要以德治国并且要以身作则,而臣子要尽忠职守,双方各尽其责,绝非单向的服从。明代思想家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进一步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其二,对于上位者,也就是所谓的“君子”、“驭民者”、王侯将相这些人,孟子永远是挑剔的。——永远是更强调他们的责任和义务而甚少谈及他们的权利、回报,且位置越高者,孟子越挑剔之。……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长河中,四书五经宛如熠熠生辉的瑰宝,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不仅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根基,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神传承。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在四书五经的滋养下成长,其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和人文精神,如春风化雨般
自去年8月,「润泽日讲」开播以来,我们进行了《大学》《论语》两期经典学习,借助经典的智慧分析和解决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或烦恼,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