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大同之梦,成为大数据时代的预言
《大同书》,康有为百年前的乌托邦幻想,在今天这个大数据时代看来更像是精准无比的预言。当简朴无为的桃花源隐入历史深处,大同世界拥抱了统计、规划与精密管控。这部著作如何能在现代性尚未展开的近代中国诞生?又如何成为理解20世纪历史进程的关键?
《大同书》,康有为百年前的乌托邦幻想,在今天这个大数据时代看来更像是精准无比的预言。当简朴无为的桃花源隐入历史深处,大同世界拥抱了统计、规划与精密管控。这部著作如何能在现代性尚未展开的近代中国诞生?又如何成为理解20世纪历史进程的关键?
1927年3月,上海哈同花园的西洋喷泉旁,70岁的康有为正在为犹太富商哈同讲解《大同书》。喷泉池里倒映着他蟒袍上的金线,与哈同怀表链上的钻石交相辉映。这幕荒诞的场景,恰似30年前那场改变中国命运的维新变法的缩影——在殖民资本与封建残余的合谋中,一位戴着金丝眼镜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乌托邦著作,《大同书》是康有为对未来社会的精心表达。此前对《大同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创作年代、版本流变、思想来源和内容方面,本书则试图表明,这一看似空想的著作,实际上深深地扎根于近代中国的改革历程中,昭示出中国思想取向的一次重大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