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县樟树村:小蔺草种出“大钱景”
初夏的攸县丫江桥镇樟树村,连片的蔺草在微风中泛起绿浪,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木清香。6月,村里试种的200亩蔺草迎来首季丰收,村民们手脚麻利地在田间忙着收割、捆扎、装车,笑意都写在了脸上。“看这收成,每亩干草能收1500斤,那一亩地可以挣1000多元!”,村民陈
初夏的攸县丫江桥镇樟树村,连片的蔺草在微风中泛起绿浪,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木清香。6月,村里试种的200亩蔺草迎来首季丰收,村民们手脚麻利地在田间忙着收割、捆扎、装车,笑意都写在了脸上。“看这收成,每亩干草能收1500斤,那一亩地可以挣1000多元!”,村民陈
作为高新区首个非遗夜校发源地,浒墅关于去年开设“匠心传承·非遗雅韵”非遗在浒关课程,将非遗技艺融入社区生活,构建起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生态,让千年技艺在指尖流转中重现生机。
人们对草席的记忆,自古便和夏天分不开。炎炎夏日,在没有空调的年代,一张草席、一顶草帽,清凉了江南人的整个夏天。近日,记者来到江苏苏州高新区浒墅关镇,探寻那一份过去的“清凉”——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浒墅关草席制作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