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为什么西方列强选择的是曾国藩,而不是洪秀全
鸦片战争结束以后签订的《南京条约》打破了清政府对传教的禁令,允许外国人在清朝通商口岸传教。之后的《天津条约》更规定外国人可在清朝内地传教,为传教士在清朝广泛建立教堂提供了条约依据。
鸦片战争结束以后签订的《南京条约》打破了清政府对传教的禁令,允许外国人在清朝通商口岸传教。之后的《天津条约》更规定外国人可在清朝内地传教,为传教士在清朝广泛建立教堂提供了条约依据。
太平天国覆灭后,李秀成写下三万多字的亲笔供词,本来是研究那段历史的重磅材料,可曾国藩拿到手后却没急着亮出来,而是大刀阔斧地改了一通,把原稿藏了整整百年,直到1963年才在台北公开。
他是晚清最矛盾的“顶流”:既被尊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又被斥为“曾剃头”“卖国贼”;他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却因屠城背负骂名;他倡导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却在天津教案中委曲求和。曾国藩,一个资质平庸的湖南书生,如何在乱世中逆袭成“东亚第一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