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为鄂尔多斯市这项工作点赞→
盛夏,内蒙古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一座座湖心岛上,成群的遗鸥时而追逐觅食,时而静谧休憩,鸟鸣声此起彼伏。
盛夏,内蒙古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一座座湖心岛上,成群的遗鸥时而追逐觅食,时而静谧休憩,鸟鸣声此起彼伏。
盛夏,内蒙古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一座座湖心岛上,成群的遗鸥时而追逐觅食,时而静谧休憩,鸟鸣声此起彼伏。
这里是全球黑颈鹤的关键繁殖地之一。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长巴桑才仁介绍,黑颈鹤从我国云贵高原等地迁徙而来,海拔4000多米的隆宝湿地拥有丰富的水域、沼泽和草甸,为它们提供了理想的育雏场所。“夏季这几个月气候温和,昼夜温差大,降水适中,食物资源丰富,幼鹤能
清晨的阳光,洒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隆宝湿地上,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一群身姿优雅的黑颈鹤踱步前行,几只小黑颈鹤紧紧跟随。
清晨的阳光,洒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隆宝湿地上,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一群身姿优雅的黑颈鹤踱步前行,几只小黑颈鹤紧紧跟随。
监测数据显示,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遗鸥种群繁殖巢数为1801巢,成鸟与幼鸟共计数量已突破8000只,创下历史新高。标志着鄂尔多斯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提供了成功范例。
在我国内蒙古、陕西的荒漠湖泊边,栖息着一种比大熊猫还珍稀的鸟类——遗鸥。这种体长仅40厘米的白色精灵,直到1931年才被瑞典鸟类学家发现并命名,因踪迹隐秘、繁殖地特殊,曾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在鄂尔多斯高原重新现身,堪称鸟类界的"神秘失踪人
之前,大清河鸟类救助中心的田老师在风电装置下,救助了几只撞伤的遗鸥🕊。它们因伤残失去了飞行能力,无法返回野外。
在推进“三北”六期工程过程中,鄂尔多斯将传统模式与先进技术有机结合,不断提高治沙效率。在库布其沙漠,采用无人机飞播技术,搭载着混有保水剂、营养土的种子包,精准播撒在沙丘间,两个月后,原本光秃的沙地便冒出成片的嫩芽。全智能植树机器人能根据土壤湿度、坡度自动调整种
1931年,瑞典自然博物馆收到一批来自遥远东方的标本。此前几年里,由中瑞双方联合开展的中国西北科考活动不断深入,在考古、地质和生物等领域已经取得诸多轰动世界的学术成果,但在此刻,博物馆馆长隆伯格依旧被一具标本所吸引:根据标签显示,这是一只由瑞典向导生瑞恒(Ge
🌍总有人问:“想保护动物该报啥专业呀?”👀 可当我们低头看—— 工程师在桥墩给雨燕留巢箱✨,程序员写代码监测追踪雪豹🐾,面包店用纸袋代替塑料袋🌿美妆博主在推荐保护珊瑚的防晒霜🪸建筑设计师在给萤火虫设计居所... 动物保护早不是某个专业的“独木舟”,而
5月22日,正值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参加“筑牢绿色防线,共绘美丽榆林”媒体采风活动的记者走进陕西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睹数万巢遗鸥在修复后的湖心岛上育雏的景象。
环境好不好,候鸟先知道。候鸟迁徙是自然界最壮观的景象之一,每年春季,全世界都有数以亿计的候鸟开启波澜壮阔的旅程,在相隔成千上万公里的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往返迁徙。有的迁徙几乎跨越全球,生命的历程充满风险与艰辛,但它们千万年来从未放弃。
11月19日,中央省市媒体及网络大V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集体采访活动正式启动,30多位记者深入康保县康巴诺尔国家湿地公园、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全民综合冰雪体育综合馆、康保二人台文化艺术传播中心等地探访,用镜头和笔触记录下康保这片热土所生发的不息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