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解放第三天,李克农密电陈毅:寻一位同志,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李白于1910年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市的一个偏远山村。由于家庭经济困窘,他只能读完四年小学,之后因为无法继续负担学费,便去了一家染布坊做学徒。学徒期满后,他跟随爷爷外出打工,赚取生活费,并帮助家里供养弟弟妹妹上学。
李白于1910年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市的一个偏远山村。由于家庭经济困窘,他只能读完四年小学,之后因为无法继续负担学费,便去了一家染布坊做学徒。学徒期满后,他跟随爷爷外出打工,赚取生活费,并帮助家里供养弟弟妹妹上学。
1949年5月30日,上海外滩的硝烟尚未散尽,新任市长陈毅的办公桌上突然出现一封加急密电。发报人一栏赫然写着“李克农”,电文仅十六字:“寻谍战英雄李静安同志,生需护北平,死必见遗骸。”
想象一下,一个人被折断双腿,拖到铁窗前,与妻子和孩子做最后的告别,这是什么样的场景?1949年5月7日,上海黄渡路107弄的阁楼里,革命烈士李白迎来了生命的终点。他是中共隐蔽战线的一名传奇人物,《永不消逝的电波》里那个舍命发报的英雄原型就是他。用生命传递信仰,
1949年5月,上海刚刚解放。陈毅元帅站在窗前,望着外面熙熙攘攘的街道,眉头微皱。他手里拿着一份报告,上面写着"李白案"三个字。
为证明自己对党坚定的革命信仰,她找到在中央办公厅工作的我的母亲丁宁,要求证明她的清白。我母亲坚决站在裘慧英一边,愤怒地回答上海外调人员:“你们不了解当时的国民党濒临灭亡、实行白色恐怖的情况,漏出一点可疑,就有可能丢掉性命,我可以证明裘慧英同志没任何问题。没有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