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云】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朱子家训》手抄
今天在家手抄明末清初教育家朱柏庐所作的《朱子家训》。在中国历史上有两部《朱子家训》,一部家训由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所写,另一部则由明末清初的朱柏庐创作。朱熹的家训与朱柏庐的《朱子家训》虽都冠以“朱子”之名,但两者各具特色,各有千秋。朱熹的家训以哲学思辨见长,深刻
今天在家手抄明末清初教育家朱柏庐所作的《朱子家训》。在中国历史上有两部《朱子家训》,一部家训由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所写,另一部则由明末清初的朱柏庐创作。朱熹的家训与朱柏庐的《朱子家训》虽都冠以“朱子”之名,但两者各具特色,各有千秋。朱熹的家训以哲学思辨见长,深刻
伦敦 Solveig & Anita Gray 为英国知名的东亚艺术品经营画廊。其亦长期致力于收藏中国明清官窑瓷器及外销瓷的收藏和研究,时至今日已逾四十多年之久。
您诸位可看清楚了,在这山东五老之中,老大于廷和老五于富是一奶同胞的亲兄弟,哥俩儿一个姓,而其余三位跟他俩则是结义兄弟,不同姓。兄弟五人意气相投,形同手足,都居住在山东济南府于家坡,也就是大哥于廷于子玉的家中,威震山东数十年,江湖人称“山东五老”。这山东五老与陕
四川成都建城至今2300多年,其间饱经无数劫难。明末清初的战乱,更使成都遭受空前大破坏,古街道几无存。清朝后的重建,终于奠定近现代成都街道的基本格局,再次展示了这座历史名城顽强的生命活力。
明清之际是中国后期文人画发展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堪称17世纪世界艺术史上的奇景,气势撼人。江南文化精英对此有怎样的表现,又有怎样的作为与影响,似乎成了人人都能说上几句,但又谁都难以说透的话题。尤其是关于清初画坛“四王”的功过,自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对其一片
明末清初,一些来华传教士和本土人士依据西方科技书籍而编译(或参考此类书籍而编写)了若干带有插图的中文科技著作。这些插图有许多摹绘自西方插图,且经过不同程度的本土化改绘。相对于本土人士较难见到和阅读的西文原著,这些中文书籍中的插图既能体现受西方插图内容、画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