晰元成长日记:第一次跟着外公晚上散步,第一次品尝老冰棍的味道
晚上八点钟,还在办公室加班的妈妈发语音让外公过金地陪娃娃玩一下,爸爸要改论文。
晚上八点钟,还在办公室加班的妈妈发语音让外公过金地陪娃娃玩一下,爸爸要改论文。
我记得我6岁,我弟4岁的时候,我妈和我爷爷前一天晚上吵架了,第二天一大早爷爷就做了我们四个人的饭,做完饭之后可能我爷爷觉得心里很气吧,饭都没吃就去我叔叔家了。
院子里那棵老核桃树上,今年又结了满树的青果。大伯坐在树下的竹躺椅上,摇着蒲扇,扇子上印着县里卫生院两年前过期的广告。正午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
可就在他功成名就之时,他的亲生父母却横空出世,要与他重归于好。
老李家的小卖部就在我们村口那棵老槐树旁边,小时候放学的路上,我和小伙伴们都会在这里停留。冰柜上蒙着一层薄灰,但每次掀开盖子,总能掏出凉丝丝的汽水冰棍。一根冰棍五毛,从我读小学到现在儿子上初中,这价格一直没变过。
今天上午十点直播,用老公小号直播的,移栽了120颗茄子,直播间人不少,可能是春耕季节,还是平台推荐,反正来直播间人不少,3小时流个动人数6.1万,平均时长是1.9分钟,互动465人,还来了460个粉丝。
清晨六点的平壤街头,穿着深蓝工装的人群在公交站台排起百米长队。没有手机刷屏的嘈杂,只有偶尔翻阅《劳动新闻》的沙沙声。老式有轨电车碾过锃亮的铁轨,发出“叮当”声响——这条1950年代中国援建的线路,至今仍是市民通勤主力。地铁站入口处,戴红领巾的学生向金日成肖像鞠
在哈尔滨中央大街上,马迭尔冰棍的奶香已萦绕百年。自1906年马迭尔宾馆建成以来,其一楼冷饮厅便成为游客的必访之地。几乎人手一支马迭尔冰棍,成为这座城市的最具特色的人文景观。
在哈尔滨中央大街上,马迭尔冰棍的奶香已萦绕百年。自1906年马迭尔宾馆建成以来,其一楼冷饮厅便成为游客的必访之地。去年,这里平均每天售出2.2万支冰棍,成为城市的一张移动名片。
在哈尔滨中央大街上,马迭尔冰棍的奶香已萦绕百年。自1906年马迭尔宾馆建成以来,其一楼冷饮厅便成为游客的必访之地。去年,这里平均每天售出2.2万支冰棍,成为城市的一张移动名片。
在哈尔滨中央大街上,马迭尔冰棍的奶香已萦绕百年。自1906年马迭尔宾馆建成以来,其一楼冷饮厅便成为游客的必访之地。去年,这里平均每天售出2.2万支冰棍,成为城市的一张移动名片。
那天下午,天气闷热得厉害。大姐家的老空调呼哧呼哧地喘着气,制冷剂不足,送出来的风凉不凉热不热。房间里弥漫着一股樟脑丸和陈旧木家具混合的味道。
那年夏天格外闷热,连带着小镇上的人都懒洋洋的不愿出门。我支着把褪了色的遮阳伞在镇口卖着冰棍,耳边的蝉鸣声扰得人心烦。
夏日午后,炎热的阳光毫不留情地穿透云层,将高温肆意传播。我攥紧了那几毛钱,如同握住了一寸冰凉的时光,兴奋地跑向村西头的大柳树下。那里,卖冰棍的老爷爷总是如期而至,他那辆破旧自行车后座上绑着的白色泡沫箱,对我来说,它不仅仅是一个冷藏箱,更像是一个装满神奇与梦想的
小时候,家里的院子不大,但总能挤出地方来让我们兄弟姐妹几个疯跑打闹。每到过年,妈妈总会做上一大桌子好吃的,我和哥哥姐姐们围坐在一起,争抢着碗里的红烧肉,笑得前仰后合。那时候,我们的世界很小,小到只有家人和院子里那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