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力团队开发新型线粒体碱基编辑器,推动线粒体疾病建模和治疗
从 1968 年第一个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到 1985 年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的发明,再到 2013 年CRISPR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生物技术的每一个突破性发现都进一步提高了我们操纵 DNA 乃至调控生命蓝图的能力。特别是 CRISPR 基因编辑技
从 1968 年第一个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到 1985 年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的发明,再到 2013 年CRISPR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生物技术的每一个突破性发现都进一步提高了我们操纵 DNA 乃至调控生命蓝图的能力。特别是 CRISPR 基因编辑技
在我们每个细胞深处,都存在着成百上千个微小的“动力工厂”——线粒体 (Mitochondria)。它们拥有自己独立的遗传密码(mtDNA),但这份密码本却异常脆弱,一旦出错,便会引发一系列毁灭性的遗传疾病,如导致青年人迅速失明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L
从 1968 年第一个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到 1985 年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技术的发明,再到 2013 年CRISPR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生物技术的每一个突破性发现都进一步提高了我们操纵 DNA 乃至调控生命蓝图的能力。特别是 CRISPR 基因编辑
在基因编辑领域,胞嘧啶碱基编辑器(CBEs)用于多重基因敲除时存在编辑不纯、插入缺失(indels)和脱靶等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 QBEmax 碱基编辑器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 QBEmax 效率高、indels 和脱靶率低、产物纯度高。该研究成果发表在《N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