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No.4|《呐喊》
《呐喊》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于1893年创作的代表作,也是表现主义艺术的重要里程碑。画面中,一位面容扭曲的人站在桥上,双手捂耳、张口尖叫,背景是血红如火的天空与扭曲的景物,整个画面充满不安与恐惧。蒙克用强烈的色彩和夸张的线条,传达了深层的精神焦虑与孤独情绪。
《呐喊》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于1893年创作的代表作,也是表现主义艺术的重要里程碑。画面中,一位面容扭曲的人站在桥上,双手捂耳、张口尖叫,背景是血红如火的天空与扭曲的景物,整个画面充满不安与恐惧。蒙克用强烈的色彩和夸张的线条,传达了深层的精神焦虑与孤独情绪。
《呐喊·自序》是鲁迅小说集《呐喊》的序言,写于1922年。《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收录的主要是鲁迅在1918年到1922年之间的作品。里面的名篇很多,《狂人日记》《孔乙己》《药》《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都收录在《呐喊》之中。
相比频繁出现的“梦”和“寂寞”,“灵魂”一词在《呐喊·自序》中只出现过三次,更未像前两者一样得到足够充分的关注和阐发。在《呐喊·自序》第三段,“从N到K学堂”表述为“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但鲁迅同时提到,这在当时的“社会上”会被视为“一种走投无路
是谁?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彰显出铮铮铁骨的豪迈!虽然他这种豪爽的性格与官场的混沌格格不入。但是他明白,他的心,已不再是官场,他要为自己的心灵寻觅更好的栖息地。在官场,他累了,倦了。于是他不断的思索,不断地寻觅,最终他为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去感受“采菊东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