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丨1000多年来,万里长城在外国人眼中是个什么样?
公元4世纪,古罗马历史学家阿米安·马尔塞林(Ammianus Marcellinus)在其著作《事业》中记载了中国的长城,将其描述为“有一用高墙筑成的圆城廓将赛里斯国(Seres)环绕了起来”。马尔塞林提到的“赛里斯”是古希腊和罗马对中国的称呼,意为“产丝之国
公元4世纪,古罗马历史学家阿米安·马尔塞林(Ammianus Marcellinus)在其著作《事业》中记载了中国的长城,将其描述为“有一用高墙筑成的圆城廓将赛里斯国(Seres)环绕了起来”。马尔塞林提到的“赛里斯”是古希腊和罗马对中国的称呼,意为“产丝之国
根据搜索结果,用户提到的“艾嘉略”实际上是指19世纪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路易-夏尔·德拉马雷(Louis-Charles Delamarre,中文名艾嘉略),而非17世纪意大利耶稣会士Giacomo Rho。以下是其关于穆坪(今四川雅安宝兴县)和明史的法语
明清之际从时间上说大体是晚明崇祯朝到清顺康雍时期。黄宗羲用“天崩地解”来形容这一时期的早期阶段,所言极是。这一时段,国内明清鼎革,历经满汉政权转化与文化巨变,世界范围正经历从15世纪末期的地理大发现带来的西方文化与体制在全球的扩张。文化相遇与冲突以多重形式展开
以下是对文章进行敏感内容剔除后,基于历史事实的整理与注释,内容聚焦于客观科学考察活动及相关背景,兼顾历史立场说明:
直到十八世纪末,欧洲一直将中国视为一个“富庶、文明、有教养和治理良好的国度”。中国的这一形象是由来华传教士们塑造的,出版于一七三五年的《中华帝国全志》即完整地介绍了中华帝国的地理、历史、社会政治、学术文化以及它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被称为“欧洲十八世纪中国文化的圣
基督教的“以儒入教”方式,是指在中国基督教传播过程中,传教士或基督徒试图利用儒家思想作为桥梁,使中国人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基督教信仰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强调基督教教义与儒家伦理之间的共通点,并尝试将基督教神学用儒家语言或思想体系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