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家的尴尬时刻:夸克对称性神话被实验室小伙打破
前不久,一位名叫Wojciech Brylinski的小伙子在CERN的NA61/SHINE实验室分析数据时,发现了一个让所有理论物理学家都坐立不安的怪事:在氩-钪碰撞中,带电K介子比中性K介子多出了18.4%!
前不久,一位名叫Wojciech Brylinski的小伙子在CERN的NA61/SHINE实验室分析数据时,发现了一个让所有理论物理学家都坐立不安的怪事:在氩-钪碰撞中,带电K介子比中性K介子多出了18.4%!
在粒子物理学中,介子是由夸克和反夸克组成的复合粒子,具有整数自旋,属于玻色子。介子作为力的传递粒子之一,承载着强相互作用的作用。随着量子场论的发展,克莱因-高登方程在量子化后,成功地为描述自旋为零的介子提供了理论框架。那么,介子作为由夸克和反夸克对组成的粒子,
3月24号,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LHCb实验团队终于找到了突破口——他们首次在重子(即由三个夸克组成的粒子,如质子、中子)中观测到了“电荷-宇称(CP)破坏”的现象。
我们都知道,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原子中带有负电的电子已被人们所熟知,但原子的其余部分在当时却是一个谜。经过多年的不懈研究,科学家们终于了解到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而这些核子又是由夸克和胶子构成。质子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中子则由两个下夸克和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