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太阳”迎来关键节点
大皖新闻讯 有着“人造太阳”之称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迎来关键节点:4月11日,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制的最后一套校正场线圈内馈线部件在合肥竣工,并于今日运往法国。该部件的竣工交付,标志着ITER磁体馈线系统中所有超
大皖新闻讯 有着“人造太阳”之称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迎来关键节点:4月11日,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制的最后一套校正场线圈内馈线部件在合肥竣工,并于今日运往法国。该部件的竣工交付,标志着ITER磁体馈线系统中所有超
4月11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磁体馈线采购包项目迎来关键节点,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制的最后一套校正场线圈内馈线部件在合肥竣工并交付起运ITER现场 。该部件的竣工交付,标志着ITER磁体馈线系统中所有超大部件的研制任务
燃料资源丰富:核聚变消耗的主要燃料氘以重水为载体大量存在于海洋中,储量极其丰富,可供人类使用百亿年。而另一种燃料氚可通过锂在核反应中产生,地球上锂的储量也较为可观。
核能是指原子核内部的能量,它来源于核反应中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核反应是核物理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涉及原子核的变化过程,主要包括核裂变、核聚变等形式。核反应的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宇宙、元素和物质结构的理解,而且为能源利用、医疗、军事等领域提供了重大的应用价值。
核聚变能源是什么?学术上的解释是指核融合、融合反应、聚变反应或热核反应,即小质量元素的原子核(例如氘和氚)聚合成为重核(例如氦)所释放的巨大能量。通俗来讲,就是在地球上造个“小太阳”来发电,燃料来自海水中的氘元素,通过聚变反应释放巨大的能量,特点是清洁安全,几
核聚变能源是什么?学术上的解释是指核融合、融合反应、聚变反应或热核反应,即小质量元素的原子核(例如氘和氚)聚合成为重核(例如氦)所释放的巨大能量。通俗来讲,就是在地球上造个“小太阳”来发电,燃料来自海水中的氘元素,通过聚变反应释放巨大的能量,特点是清洁安全,几
2025,全球兴起能源革命,可控核聚变以“人造太阳”的姿态点燃资本市场的万亿蓝海,更在相关领域掀起一场低价盛宴:不足5元的可控核聚变概念逆市狂飙,主力资金单日抢筹超10亿,成为散户与机构共同押注的“黄金赛道”。
在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之际,我们正站在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十字路口,眺望着未来的方向,思索着未来模式在各个重要领域的演进路径。这不仅是一次对未知的探索,更是关乎人类命运与社会进步的关键抉择。
它将耗资276亿美元,建在中国中部的南昌瑶湖科学岛上。由于星火是一个聚变裂变电(熔合裂变)厂,它将在其能源生产中使用这两种技术。
我国核聚变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在技术突破、企业融资及政策支持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我国可控核聚变参与者队伍迅速壮大,2024年末,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和聚变产业联盟成员数量大幅增加,海陆重工等新企业入局核聚变。聚变项目技术实现突破,EAST实现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
CNBC发文称,美国在核聚变领域已落后于中国。中国和美国正在竞相打造全球首个电网规模的核聚变能源。在过去几十年里美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如今中国正奋起直追,其投入资金是美国的数倍,并且以创纪录的速度推进相关项目。核聚变常被视为清洁能源的圣杯,每千克燃料产生的能
3月16日,CNBC发文称,美国在核聚变领域已落后于中国。中国和美国正在竞相打造全球首个电网规模的核聚变能源。在过去几十年里美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如今中国正奋起直追,其投入资金是美国的数倍,并且以创纪录的速度推进相关项目。
当地时间3月12日,弗吉尼亚州州长格伦·扬金在休斯顿举行的剑桥能源周(CERAWeek)上表示,美国必须加快发展核聚变能源,否则可能在能源主导地位上落后于中国。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在全球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寻找可持续、清洁的能源成为当务之急。可控核聚变,作为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能源技术,正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中国的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取得的这一重大突破,标志着核聚变研究迈出了重要一步。首次完成 1 亿摄氏度、1000 秒的「高质量燃烧」
近日,中国科研团队在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了上亿摄氏度下1066秒的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这一成就不仅刷新了世界纪录,更为人类探索聚变发电的前景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