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电子屏的课堂 看幼儿园如何用“跳皮筋”教出文化自信
“月亮月亮团团,城门城门几丈高……”在临安镇童天幼儿园的操场上,稚嫩的童声此起彼伏,与老式铁环滚动时清脆的“哗啦”声交织成趣。这些承载着乡土记忆的游戏,不仅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父母童年的时光之窗,更让他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温度。
“月亮月亮团团,城门城门几丈高……”在临安镇童天幼儿园的操场上,稚嫩的童声此起彼伏,与老式铁环滚动时清脆的“哗啦”声交织成趣。这些承载着乡土记忆的游戏,不仅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父母童年的时光之窗,更让他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温度。
80后的儿童节,是改革开放初期物质与精神生活逐渐丰盈的缩影,也是一代人集体记忆中闪着微光的碎片。没有智能手机、没有主题乐园,但那些用红领巾、白衬衫、玻璃弹珠和露天电影拼凑的节日,却成了如今最珍贵的“童年奢侈品”。
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金色童年》中文版绘本正式发行,书中色彩鲜艳、充满童趣的插画作品由金山农民画家陈惠方创作。由农耕文明孕育出的金山农民画,有着大胆的艺术夸张和强烈的色彩反差,动人的笔触瞬间将读者带回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