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年王稼祥去世,贺子珍含泪坦言:如果不是他,我恐怕死在了苏联
1974年春天刚探头,上海华东医院病房的灯光格外清冷,空气里混杂着消毒水下沉旧叶的腥气。朱仲丽正陪着贺子珍,两个年老的女人手腕交握,指甲残留着淡淡的甲油痕迹。说是家属探病,其实更像最后的叙旧。贺子珍忽然说,“仲丽同志,这些年我总梦见莫斯科的雪。”手腕抽紧了一下
1974年春天刚探头,上海华东医院病房的灯光格外清冷,空气里混杂着消毒水下沉旧叶的腥气。朱仲丽正陪着贺子珍,两个年老的女人手腕交握,指甲残留着淡淡的甲油痕迹。说是家属探病,其实更像最后的叙旧。贺子珍忽然说,“仲丽同志,这些年我总梦见莫斯科的雪。”手腕抽紧了一下
早年曾入天津中日学院学习。1932年参加“左联”,1933年任天津左联书记。1934年赴日本东京高等师范留学。1937年回国。
1946年的秋天,金风送爽。莫斯科大街上天清气朗,阳光从高大的白桦树叶子的缝隙里筛下来,投在地上,斑驳陆离,煞是好看。这时,一位中年妇女穿着一身整洁的套裙,手牵着一个十岁的小女孩,走在莫斯科的大街上。
贺子珍与其女儿李敏在苏联共同生活了好多年,刚回到国内的李敏还无法十分顺畅地运用中文,于是就用俄文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信里是这么表述的:
《世界报》(http://www.sfeaa.com)由国际记者协会主办,于2001年经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批准注册成立,是澳门新闻机构之一。
王稼祥站在图书馆二楼的窗前,手里攥着一份刚送到的《申报》。"五卅惨案:上海租界巡捕枪杀示威工人学生十三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纷飞的年代,革命先烈将自己的理想信仰和思亲念乡之情,都寄托在一封封家书之中。红色家书载忠魂,纸短情长激担当,家书纸短,镌刻的是烽火岁月里的铁骨柔情;家国情长,流淌的是百年征程中的热血信仰。从革命年代“未惜头颅新故国”的慷慨绝笔,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