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到布谷叫,前三天叫干,后三天叫淹”,啥意思?有道理吗?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流传着许多与节气相关的俗语,它们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气象和农事知识。“谷雨到,布谷叫,前三天叫干,后三天叫淹” 就是这样一句有趣的俗语。那么,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又是否有道理呢?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流传着许多与节气相关的俗语,它们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气象和农事知识。“谷雨到,布谷叫,前三天叫干,后三天叫淹” 就是这样一句有趣的俗语。那么,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又是否有道理呢?
北京大学陈宝权教授团队提出RainyGS技术,通过结合物理模拟和3D高斯泼溅渲染框架,实现了真实场景中动态雨效的高质量仿真与呈现,真正实现「从真实到真实」,或者「以仿真乱真」,即Real2Sim2Real !相比现有的视频编辑工具(如 Runway),其物理真
农民:以露天作业为主,要在田间地头从事耕种、播种、施肥、收割等农活,工作时间长且需根据农时进行,在农忙时节如收割水稻时,往往要顶着烈日长时间劳作。此外,还可能需承担搬运重物、修筑田埂等重体力活。平均劳动强度比工人大。
农历三月初一,作为春季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不仅是自然界万物生长的关键期,还承载着古人预测天气的深厚智慧。其中,“三月看初一”这一俗语,如同古人解读天气秘密的钥匙,揭示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精妙把握。
“三月初一早看天,一年不用问神仙”——这句流传千年的农谚,承载着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智慧。明日(2025年3月29日)正是农历三月初一,这一天不仅是传统节气更迭的节点,更是预测夏季气候的“晴雨表”。古人如何通过这一天的天气预判全年收成?今年夏天会否“热到蒸桑拿”
咱们常说养生,养什么生?说白了,就是养咱们这口气。这口气,可不是简单的呼吸,而是指一年四季,天地间运行的自然之气,以及它对咱们身体的影响。古人讲“天人合一”,这“天”指的就是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人”指的就是我们自身。
江苏省滨江临海,地处长江淮河两大流域下游,河网阡陌、水系发育,能泄能分能挡能排能引的水闸数量众多。近年来,在水利部的支持下,江苏以保障水闸等工程安全运行和效益发挥为目标,不断探索推进全过程精细管理,取得明显成效。
首先,这一目标建立在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现实基础上。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有了新突破,终于跨过1.3万亿斤以上门槛,首次跃上1.4万亿斤新台阶,表明我国国家粮食安全更加稳固,中国人牢牢地端稳了自己的饭碗。将2025年粮食产量预期目标定在1.4万亿斤左右,是
2024年3月至5月,乍得、肯尼亚、埃塞俄比亚、乌干达等非洲国家遭遇持续暴雨,引发了大规模洪涝灾害和山体滑坡,大量农田被淹、道路被毁、房屋倒塌……而这仅仅是2024年极端天气频发的一个缩影。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张文霞副研究员牵头,联合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英国气象局、开普敦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韩国浦项科技大学、乔治梅森大学、巴西巴拉那联邦大学学者,日前在《大气科学进展》News & Views栏目刊文,对2024年全球
在大气科学家眼里,刚刚过去的2024年是怎样的一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张文霞副研究员联合多国科学家进行盘点认为,在全球平均温度再破纪录的背景下,2024年也是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暴雨洪涝席卷全球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