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荃:24岁嫁郁达夫,8年后惨遭离婚,24年后她等来一纸烈士证书
1920年,浙江富春江畔的一场婚礼,没有花轿鼓乐,没有宾客酒席,甚至连红烛鞭炮都省去了。
1920年,浙江富春江畔的一场婚礼,没有花轿鼓乐,没有宾客酒席,甚至连红烛鞭炮都省去了。
1938年深秋的丽水街头,一件绣着郁达夫墨迹的纱衫被高高挂在竹竿上,上书“下堂妾王氏改嫁前之遗留品”。
虽然在南京读的大学,虽然知道他是叶圣陶先生的孙子,可我还真的不记得看过他的哪本小说。读大学的时候,国内读的是知青文学和伤痕文学,国外读的都是经典名著,那时候,他好像也不是很出名。
这段情感,狂热、残酷、无法回头——郁达夫与王映霞的爱情,不是故事中的“美满结局”,而是一个让人深思的悲剧。
民国的天空,群星璀璨。涌现出鲁迅、徐志摩、胡适、徐悲鸿、郁达夫等一批才子们,也是有他们的引领才有了中华民族新的方向。今天,让我们一起追寻那些闪烁的星辰,那些才华横溢的才子们。他们用墨水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用才情书写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
熊盛元网名梅云,江右诗社社长,江西省诗词学会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师从毗陵吕小薇先生学诗古文辞,诗学樊南词宗花外有《晦窗吟稿》《晦窗诗话》《一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民国词卷)等。
比如有既不看京剧也反感旧剧,并且还骂梅兰芳的鲁迅,也有表态时慷慨陈词反对旧戏,却偷偷去看戏的文化人胡适。当然还有一些文化人也不喜欢京剧,这些人他们主要是思想中,受西方文化艺术的熏陶影响而对旧剧有很大偏见。
王映霞可谓是郁达夫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两人之间那段以激情始却以悲剧终的情爱纠葛曾轰动一时,被认为是“现代文学史中最著名的情事”之一。当年郁达夫在沪上友人家中初识杭州美女王映霞时,一瞥惊鸿惊为天人,遂展开了强烈、真挚而又执着的攻势。为赢得王映霞的欢心,郁达夫写了
在钱塘潮涌的仲夏,曾祥裕携弟子循着民国文脉的余温,叩访富阳郁达夫故居。这座临江而筑的二层小楼,如一卷未合的古籍,在富春江的晨雾中翻动着世纪的书页。
提到一代民国美女王映霞,必然会想到郁达夫,想到 “风雨茅庐 ” 的才子佳人与孤山鹤影 ,缠绵春愁的生怕情多累美人。《王映霞自传:一个知识女性的独立史》(岳麓书社2024年10月),以第一人称视角还原了王映霞这位民国传奇女性的半生风雨。这部自传不仅是王映霞个人命
那时的郁达夫,是典型的“文艺渣男”。他一边在日记里写满对妓女的隐秘情愫,一边用炽烈情书轰炸杭州第一美人王映霞:“为你我愿抛弃家庭、名誉甚至生命!”他像扑火的飞蛾,把爱情当作文学创作的燃料。与王映霞的“风雨茅庐”婚礼轰动全国,可这份浪漫背后,是原配孙荃挺着孕肚独
1943年9月,苏门答腊巴东镇宪兵队办公室。留着八字胡的日本军官盯着眼前瘦削的中年男子,突然用宁波话问道:"赵先生以前在上海住过霞飞路吧?"正在填写登记表的男人手一抖,钢笔在纸上洇出墨团——这个化名赵廉的华侨商人,真实身份是正被悬赏通缉的中国左翼作家郁达夫。
他课堂里下课间不时的幽默风趣好有长者之慈爱与宽容,课堂上则可以因反复强调的文言文助词回答错误将课本“横拍出手”扣脑门上。他会为了学生阅读启蒙力排管理层众议为我们带来各种书籍任我们挑选阅读,并压低价格帮我们选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