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尽头是电力!可控核聚变5朵金花
燃料可持续性:氘(海水提取)和氚(锂再生)储量近乎无限,1吨海水燃料能量等效350吨煤,彻底解决火电的化石燃料枯竭问题;环境友好性:零碳排放(仅产物为惰性氦),无火电的PM2.5/硫化物污染,也无风电/水电的生态破坏(如水库淹没、鸟类撞击);能量密度碾压:单次
燃料可持续性:氘(海水提取)和氚(锂再生)储量近乎无限,1吨海水燃料能量等效350吨煤,彻底解决火电的化石燃料枯竭问题;环境友好性:零碳排放(仅产物为惰性氦),无火电的PM2.5/硫化物污染,也无风电/水电的生态破坏(如水库淹没、鸟类撞击);能量密度碾压:单次
能源革命新纪元:中国可控核聚变技术突破重塑全球格局全球能源体系正迎来历史性转折点。7月15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正式宣布,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中国环流三号"实现连续500秒高约束模式运行,同步亮相的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洪荒70"更将等离子
► 中指院:3月,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均价为16740元/平,环比上涨0.17%,同比上涨2.63%;二手住宅均价为13988元/平,环比下跌0.59%。
核心逻辑:子公司东部超导提供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应用于核聚变装置磁体绕组,商业化订单潜力巨大。
通过进行精确的实验,他们证实了令人担忧的“光束效应”——一个可能削弱聚变磁体的潜在问题——并不是真正的风险。这一突破增强了人们对聚变技术的信心,使人类更接近实现可持续、无限的能源。
说起可控核聚变,简单点讲,就是人类想在地球上“捏”出一个微型太阳。想象一下,把两个轻原子核,比如从海水里捞出来的氘和稀有的氚,塞进一个高温高压的“大熔炉”里,让它们撞在一起,融合成一个更重的原子核,顺便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过程跟太阳内部的“核火炉”一个原理,所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能源危机的双重挑战下,可控核聚变技术正成为国际竞争的战略高地。中国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东方超环)在2025年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1066秒的持续运行,标志着我国在核聚变工程化领域迈出关键一步。这项突破不仅刷新了世界纪录,更意味着人
3 月 28 日,记者从中核集团了解到,我国自主研发的可控核聚变大科学装置 “中国环流三号” 技术有重大新进展,首次达成原子核与电子温度均超一亿度,综合参数显著提升。
在能源技术创新领域,中国科学家近日实现历史性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实验装置首次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度、电子温度1.6亿度的双突破。这一里程碑式进展,标志着我国在实现可控核聚变工程化应用的道路上迈出关键步伐。本文基于技术原理与产业实践,对相关
人类或可达成能源自由。在行业领域,全球主要国家都在加快核聚变研究与商业化进程。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 2025 年 1 月发布的《2024 年国际能源科技发展态势分析》表明,全球主要国家新一轮可控核聚变研究加速发展。
2025年3月,我国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实现1亿摄氏度稳态运行1066秒,这一突破使中国成为全球首个跨越"亿度千秒"技术门槛的国家。与此同时,中核集团牵头的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已扩容至33家单位,涵盖国家电网、东方电气等核心央企,明确"2045年示范
当前阶段,磁场约束技术的理论基础成熟度、可实现性以及可控性较高,被公认为人类最接近实现聚变能应用的途径,为此专门设计出托卡马克这样的磁约束装置。
当日沪深股市核聚变技术相关个股表现强劲,板块指数较前日上升逾5%,部分上市公司股价触及涨停限制,市场对该领域关注度显著提升。
1)核裂变(nuclear fission),即重元素的原子核分裂为质量较轻元素的原子核时所释放的能量。铀是核裂变的关键原料,铀原子在中子的轰击下会裂变为钡和氪,裂变时会产生大量能量,同时还会产生3个新的中子,激发其他铀原子裂变。目前核能发电用的主要是裂变技术
核聚变是轻原子核结合成较重原子核并释放巨大能量的过程。由于所需原材料资源较为丰富,且没有污染排放,因此可控核聚变被视为人类解决能源问题的“终极能源”。
近日,重庆大学潘瑜教授和合作者首次在低温(~180K)下实现了高达 1.7±0.2 的热电优值,其在液氮温度附近到室温的宽温区(100K–300K)均可表现出 1 以上的磁热电优值,这为低温热电制冷技术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2025 年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推进,安徽合肥科学岛建成国产最大尺寸超导磁体动态测试系统,实现国产化,为 “人造太阳” 核心部件研制奠定基础。超导磁体是核心部件,科研团队历经 10 年完成研制,测试系统由多种系统组成,首轮实验达标。未来将提升性能,开展新参数表征
深海所是“探索三号”研建项目的牵头单位。随着“探索三号”的入列,深海所“探索”系列船队增加到3艘,将助力深海所进一步提升深海科考和载人深潜作业能力。
中铁装备研制的“海岳二号”矿用硬岩掘进机在山东莱州瑞海金矿地下1285米始发。它长195米,直径5.03米,有多项先进技术,能适应小曲线转弯和大坡度掘进,还集成多种功能,解决深井开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