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因暴雨,我被困连队三天,结识了给我写“请示报告”的连长
我正站在连队部外面的屋檐下避雨,看着越下越大的暴雨,心里直叹气。本来说好今天能休假回家的,结果这天气,山路肯定塌方了,看来是走不了了。
我正站在连队部外面的屋檐下避雨,看着越下越大的暴雨,心里直叹气。本来说好今天能休假回家的,结果这天气,山路肯定塌方了,看来是走不了了。
韩玉怀,一位在部队里度过了 23 个春秋的老兵。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凭借着自己过硬的能力,立下了 23 次战功,这样的成绩,足以让他胜任干部职务。然而,命运似乎和他开了个玩笑。多年的军旅生涯中,他所担任的最高职务仅仅是暂代副连长,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旧只是
我是隆冬时节抵达阿拉马力边防连的。卡拉乔克山高耸如屏,山坡峡谷环抱着营区,一片片枝杆苍黑的野苹果树和野杏树林兀自挺立。蔚蓝的天空,像透明的冰。寒风打着尖啸,仿佛戍边军人时缓时疾的声声马蹄。
1976年,我高中毕业了,那时候,我最大的的理想就是穿上一身绿军装,进入我魂牵梦萦的军营,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
1981年我高中毕业想报名参军,没想到大队不给我报名,原因竟是四十年代父亲参加青年远征军,在缅甸与日军作战的那段经历,然而,就在我以为此生与部队无缘时,竟在25年后入伍穿上军装,成了大校军官。
我们是新兵三连,就住在狗熊沟团部下面的轮训队,分配那天早晨,出操解散后,我们都忙着各自打背包整理自己的行李物品,中午炊事班倾尽所有储备的食物,给新兵做了一餐比较丰盛的饭菜,算是壮行的午餐。
1979年的寒风中,50军150师44八团3营八连的连长冯增敏面临着人生的重大抉择——是和部下一起拼死抵抗,还是接受越军的劝降保全性命?最终,他选择了后者。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他和手下官兵的命运,也在整个50军乃至我军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污点。
(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情节虚构处理,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已开通全网维权,谢绝抄袭和搬运。)
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打响后,志愿军第50军149师447团2营营长孙德功一战成名。除了他率领部队坚守阵地11个昼夜外,他还在战斗期间为了枪毙一位临阵脱逃的副连长,在电话里冲着师长怒吼,师长最后也不得不服了软。
1931年深秋的大别山麓,寒风掠过红四方面军三十二团驻地。炊事班飘出的红薯香气中,22岁的五连连长滕海清正牵着两匹枣红马发愁,这是他刚缴获的战利品,却成了烫手山芋。
他隐约感觉到,关于那个他舍命相救的女兵,有一个他从未想过的真相正等待揭晓。
中午,艳阳高照,这时的天气已经很热了。炊事班的战士们在丛林的散烟灶上做好饭,背的背、担的担,送到阵地上来。当人们从他们的背上接下行军锅后发现,司务长张基宏的背上烫起了一层水疱。
【本故事部分情节虚构,请师友们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感谢阅读,您的支持就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刘洋,你小子要是再这样,连队让你吃不了兜着走!"指导员一脸严肃地瞪着我。脑子嗡嗡作响,我连嘴都不敢张,只能直挺挺地站着,手心渗出了汗。
"都安排好了!下次一定要听我的!"指导员拍了拍我的肩膀,脸上是抑制不住的笑意。想起三个月前的山东之行,我不禁也笑了。那时候,我还只是新晋的排长,带着满腔热血去山东接兵。
但要说最为悲壮的部队绝对是红五军团,这支曾经的中央红军主力,从宁都起义加入红军后一直在各地征战。
我从军十几年,最敬重的是老连队的连长赵进尧和副指导员魏玉祥。他们都是四川苍溪县人,一九六五年参军入伍。在那个年代,他们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带兵理念,对士兵该严格要求就严格要求,该批评时就批评;同时又十分关怀士兵,该体贴时体贴,该帮助时帮助,并以言传身教方式影响着战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我不需要你是谁,只看你是什么样的人。”林小芬抚摸着儿子的头,轻声对我说,“城里人的身份算什么?村里人的尊严同样值钱。”
"班长!班长!你的信!我看是个女孩的字迹!"新兵小赵一边大喊一边把信往我脸上怼,差点戳到我眼睛。我正躺在床上闭目养神,被他这一嗓子吵醒,挥手就是一巴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