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登上“慢火车”
6月6日,一场融合非遗技艺、铁路文化与安全知识的特殊旅程在信阳至固始的8324次公益慢火车上展开。来自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铝行天下”非遗铝编团队师生登上“慢火车”,以铝丝为笔,让乘客在旅途中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交织的匠心之美。
6月6日,一场融合非遗技艺、铁路文化与安全知识的特殊旅程在信阳至固始的8324次公益慢火车上展开。来自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铝行天下”非遗铝编团队师生登上“慢火车”,以铝丝为笔,让乘客在旅途中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交织的匠心之美。
日前,以“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传承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运河论道”高端对话在京举办。活动现场,城市代表与专家学者共话科技赋能下的运河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
(文章是一个单独的故事,故事都是完结篇,没有连载,来源于生活,有艺术加工成分,部分情节均属虚构,请勿较真,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本文采用的第一人称书写,故事中人物姓名都是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在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之后便由父亲给孩子取名,“三月之末……父执子之右手,咳而名之”。《礼记·曲礼上》载道:“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男子到了二十岁,也就是弱冠之后,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所以字也叫“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