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钱送出49500份!官方最新说明
4月13日,黄子韬卫生巾品牌朵薇发布声明称有商家盗用黄子韬形象售卖卫生巾产品,并在二手交易平台售卖所谓“黄子韬卫生巾”,提醒消费者注意辨别,谨防上当受骗。主要内容如下:
4月13日,黄子韬卫生巾品牌朵薇发布声明称有商家盗用黄子韬形象售卖卫生巾产品,并在二手交易平台售卖所谓“黄子韬卫生巾”,提醒消费者注意辨别,谨防上当受骗。主要内容如下:
4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课题组、中国市场学会联合发布《闲置二手电商平台的社会经济价值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作为循环经济和共享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闲置二手电商在促消费、促进创业就业、落实以旧换新政策、推动绿色发展等方面发挥着
在传统电商平台深陷流量争夺与同质化竞争的泥潭时,一家从球鞋代购起步的垂直平台,仅用数年时间便完成了从独角兽到行业标杆的蜕变。这个被冠以“潮流电商”之名的新物种,不仅以独特的商业模式破解了二手交易市场的信任难题,更通过文化认同构建起高黏性社区,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增
2025年4月,抖音、快手等平台上一则“网红田一名首接广告”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这位以音乐创作和幽默唱跳走红全网、坐拥2000万粉丝的“顶流”中腰部达人,首次与二手交易平台转转合作,以单条15秒广告报价5.13万元的价格,开启了商业化新篇章。
黑猫投诉发布3月企业投诉处理红黑榜单,数据均来源于黑猫投诉平台,反映了企业在黑猫投诉平台的投诉处理解决情况。
以前总觉得,女人的幸福,得靠“有人宠、有钱花、有靠山”。但人到中年才发现,那些看起来最有保障的东西,可能随时会变,唯有自己,才是最稳的依靠。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报道,在循环经济和以旧换新的推动下,“二手经济”蓬勃发展,“买二手、用二手”正在成为年轻人的潮流。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二手流通行业交易额超过1.3万亿元,2025年有望超过3万亿。但同时国内处在发展初期,市场层面乱象
随着清明节祭扫需求的增加,代祭扫服务悄然兴起。然而,这一新兴行业却乱象丛生,消费者权益频遭侵害。近日,一名女子因无法返乡祭祖,花费500元委托他人代祭扫,却在约定当天发现自己被拉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在二手交易领域,以兴趣圈层为纽带的"兴趣消费"正与循环经济形成奇妙共振。当Z世代将潮玩手办、限量球鞋、绝版图书的流转演绎成文化符号,二手经济已超越简单的资源循环,成为解构消费主义的重要力量。
近期,在社交平台,“电动车车标被偷”成为高热话题。在某社交平台,多名网友发帖称电动车车标被偷,相关帖子有3万多篇。而被偷的电动车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属于同一个电动车品牌——九号。
随着电影《哪吒2》大火,哪吒卡牌等周边开始热卖。日前,所谓的“一张哪吒卡牌最高卖到18.88万”的话题,引起社会广泛热议。但经过记者调查发现,所谓天价哪吒卡牌是个伪命题,和去年本杂志报道过的所谓“天价小马宝莉卡现象”,如出一辙。
近期,在社交平台,“电动车车标被偷”成为高热话题。在某社交平台,多名网友发帖称电动车车标被偷,相关帖子有3万多篇。而被偷的电动车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属于同一个电动车品牌——九号。
近期,在社交平台,“电动车车标被偷”成为高热话题。在某社交平台,多名网友发帖称电动车车标被偷,相关帖子有3万多篇。而被偷的电动车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属于同一个电动车品牌——九号。
最近,发霉的橘子火了——在部分二手交易平台上,有很多卖家将发霉的橘子作为产品销售,标价从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有的还标上了“适合做实验用”“可用于研究、学习”等旗号。真的有人买吗?上海辟谣平台调查发现,这又是部分网民哗众取宠之举。高价销售的发霉橘子,根本就是有价
发霉的橘子也能卖钱?一颗居然还能卖出六百元的高价?近日,有市民发现,在二手交易平台上竟有人公开出售各种发霉物品。霉菌也能变为商品?这一现象引起了大家的广泛讨论。发霉物品上都附着什么霉菌?为什么会在交易平台上售卖?对人是否产生危害?记者展开调查。
近年来,随着大众消费观念的转变,二手物品交易在当下愈发风行,成为一种备受青睐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潮流。3月24日,记者走访寿光各大二手市场,实地感受了这一行业的火热与蓬勃生机。
2024年3月,邓先生通过二手交易平台联系到了第三方商户张某,支付991.35元购买了两张香港迪士尼乐园的门票。
从共享经济到二手循环,从零碳有机蔬菜到外卖包装袋重复使用……当前,“该省省、该花花”在这届年轻人当中深入人心,低碳环保、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覆盖了他们的衣、食、住、行,绿色消费成为年轻人的心头好。
最近,发霉的橘子火了——在部分二手交易平台上,有很多卖家将发霉的橘子作为产品销售,标价从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有的还标上了“适合做实验用”“可用于研究、学习”等旗号。真的有人买吗?
为“发霉的橘子”标上高价,虽然真实目的不在出售,看似对消费者没有造成什么实质上的伤害,但势必会让“科学真实”与“猎奇编造”的边界逐渐模糊,是对公众信任的滥用和透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