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资助我弟买了2套房,本来指望他给爸妈养老,没想到他却撂挑子
我叫林月红,家里的长女。1988年,我高中毕业那年,妈妈被查出了风湿性关节炎。那时候县医院条件差,连个像样的检查设备都没有,医生只开了些止痛药就打发我们回家了。
我叫林月红,家里的长女。1988年,我高中毕业那年,妈妈被查出了风湿性关节炎。那时候县医院条件差,连个像样的检查设备都没有,医生只开了些止痛药就打发我们回家了。
"明天就是你大伯结婚的日子了,为啥院子里一个人都没有?"奶奶坐在斑驳的竹凳上,眼泪顺着沟壑般的皱纹流下来。
为了避雨,我拐进了矿工新村小区的屋檐下,却无意中目睹了这一幕:七旬老人张大爷坐在轮椅上,被推在雨里,周围站着几位披着雨衣的邻居,都面带不满。
前些日子回村里,老远就看见村委会门口围着一圈人,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七嘴八舌地讨论着什么。凑近一看,原来是我那个下岗十几年的大伯在教他们用抖音直播卖土特产。
"爸,您当初为啥非得让我娶李小雨呢?"窗外春风拂过,我看着病床上的父亲,这么多年来积压在心里的疑问终于问了出来。
"领导,厂里已经亏损半年了,再这样下去,只能关门了。"厂长刘德山推了推眼镜,语气沉重,眼神里满是无奈。
"小刘,你说你能担保完成任务,到底行不行啊?"岳母大人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我,像当年连长训话时那双不容置疑的眼睛。
当大巴车拐进平壤西郊的厂区时,我恍惚看见了1990年的国营棉纺厂——灰蓝色工装的人流正涌向车间,高音喇叭播放着《纺织工人进行曲》,连空气里飘着的棉絮都带着计划经济特有的规整感。
2025年春,北京南城一条窄巷里,57岁的邱孟煌蹲在杂货店门口啃冷馒头。褪色的蓝布衫袖口磨得发亮,眼镜腿用胶布缠了又缠。老板娘探出头喊:“老邱,快递费凑齐没?你那箱书再不来取,我可当废纸卖了!”
我二姐初中毕业那年,县城纺织厂来村里招工。她站队伍最前排,厂长捏着她下巴颏左瞧右瞧,说这闺女不去当明星可惜了。那天晚上村长拎着两瓶汾酒来我家,说省城有个大老板要找生活助理,月薪六千起。我妈把酒摔在门槛上:"咱家闺女不是窑姐!"第二天二姐就跟着招工的人去了服装厂
李秀英四十八岁,是江南小城一家纺织厂的老板娘。1995年她和丈夫一起创办了纺织厂,从一台旧织布机起家,如今已有上百名员工。但她的内心一直有一个无法愈合的伤痛:1997年的春天,三岁的女儿小雨在菜市场失踪了。这些年来,李秀英从未放弃寻找小雨,但始终没有结果。为了
上午十点,杨浦区福寿康宁养老院的会议室里,三十多位家属代表将院长团团围住。玻璃窗外,五台造型呆萌的AI机器人正闪着蓝光在走廊来回移动,时不时发出机械的问候声。
在我记事起,家里就弥漫着一种微妙的氛围。爷爷对大姑和二姑的偏爱,几乎是用肉眼可见的。每次家庭聚会,爷爷总是笑眯眯地拉着两个姑姑的手,问东问西,而对我爸,却总是一副冷淡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