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芒:鲁迅精神与新批判主义
谈人文精神和价值重建,绕不开一个“五四”,一个鲁迅。当前许多人对“五四”很反感,说鲁迅太偏激,以为可以用两三句话就把这段历史打发掉,回到传统去吃那些发霉的“资粮”,这未免太天真,也是中国文化人“没出息”的表现。不过,对五四和鲁迅也确实应该重新作一番考察,尤其在
谈人文精神和价值重建,绕不开一个“五四”,一个鲁迅。当前许多人对“五四”很反感,说鲁迅太偏激,以为可以用两三句话就把这段历史打发掉,回到传统去吃那些发霉的“资粮”,这未免太天真,也是中国文化人“没出息”的表现。不过,对五四和鲁迅也确实应该重新作一番考察,尤其在
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审美判断力"在康德哲学中的地位问题,历来是一个意见分歧的话题。对这个问题的澄清有利于我们从康德哲学思想的高度把握康德美学的精髓,而不是停留于他的那些浮面的个别美学命题和提法。本文试图从康德审美判断力与目的论的关系以及与批判哲学和形而上学
包括"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两个部分。按照康德自己且意思,不先验逻辑的这种划分是根据传统形式逻飞四?监翩ι劳析篇内"辨谬篇"来进行的,而且"分析论"中最重歧概念分析泣;即品论也是从形式逻辑的判断形式分类中引出来的。但卖席王丁康德在为传统形式逻辑的判断形式
自由的问题历来是西方哲学家们关注的焦点。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特别是在其代表人物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中,自由概念更是一个核心的讨论话题,并且在理论上得到了最为深刻的研究。但康德和黑格尔的自由观虽然具有内在的联系,同时却又有重要的基本倾向的不同。相对而言,康德的自由观
有不少人在美国留学,发现美国大学生很天真,很直率,有什么说什么,不会拐弯;但个人很独立,有自己的主见和生活目标,敢于负责。他们经历了正常的心理发育。中国学生则总像“长不大的老小孩”,从幼儿园起就在老师家长的指导和示范下学大人腔,压抑了儿童的天性;而一进大学,就
邓晓芒:我们的基础教育为大学准备的生源,这20多年来相当部分都是些功利主义者,家长和社会,以及学子对自己的期许,都是“成功”。市面上充斥着成功学、成功秘籍之类的书,再就是一些“心灵鸡汤”之类的励志书和闲适书。钱理群说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