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霞:杜鹃山排练时,只要他一到场,效果立马不一样!
1963年,上海正在大力推动京剧的现代化变革。当坐在天蟾舞台观众席的观众看到《杜鹃山》这出戏时,他们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起来。这出以农民武装斗争为主题的革命题材剧目,既具备传统戏曲的精髓,又带有新时代的特色,正是众人一直苦苦找寻的典范。
1963年,上海正在大力推动京剧的现代化变革。当坐在天蟾舞台观众席的观众看到《杜鹃山》这出戏时,他们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起来。这出以农民武装斗争为主题的革命题材剧目,既具备传统戏曲的精髓,又带有新时代的特色,正是众人一直苦苦找寻的典范。
#头条深一度-深度阅读计划#上午,CCTV11的戏剧频道正在播放典藏京剧《红灯记》,我一看到这个节目,没有像往常那样拿着遥控器播过来播过去的,而是一下子定格在这个频道上了。
杨春霞忆〈杜鹃山〉:那个让排练厅瞬间屏息的身影“导演到场五分钟,胜过演员苦练三个月!” 这究竟是艺术神话,还是被神化的权力崇拜?当78岁的杨春霞颤抖着抚摸泛黄的剧本,那个尘封半个世纪的真相终于浮出水面。
闲暇时整理旧物,发现几本以前摆旧书摊时,在造纸厂淘得的老挂历,不由勾起对往日岁月的怀念。(想看看上回发的老照片?欢迎点击以下链接:许昌怀旧:银河影都、春秋剧院、亚细亚…潘长江也来过许昌)
1963年的上海,正正风风火火地推进着京剧现代化改革。当坐在天蟾舞台的观众席里,看到《杜鹃山》这出戏时,观众眼睛突然亮了起来。这出讲述农民武装斗争的革命题材剧目,既有传统戏曲的筋骨,又带着新时代的血肉,正是大家苦苦寻觅的样板。
在20世纪70年代,杨春霞的名字随着现代京剧《杜鹃山》传遍大江南北。她塑造的游击队党代表柯湘形象深入人心,成为那个年代的文艺符号。舞台上,她身着蓝布衫、手持驳壳枪的飒爽英姿,让无数观众为之倾倒。当阴霾散去,杨春霞以惊人的艺术生命力重返舞台,在《霸王别姬》《白蛇
1905年《定军山》的胶片转动,开启了中国戏曲电影的百年历程。在这条蜿蜒的历史长河中,样板戏电影如同突兀的礁石,在那个年代激起了独特的艺术浪花。1973年问世的《杜鹃山》恰似晚开的花朵,在创作模式固化之际,以湘赣边界的革命故事为壳,悄悄进行着电影语言的突围。
说起杨春霞的戏,我算是看了不少。除了那出红遍大江南北的《杜鹃山》,还有好些传统戏,像《起解》《会审》《四郎探母》《霸王别姬》《凤还巢》《望江亭》《状元媒》这些,我都看过。新编的历史戏也有,比如《王昭君》《锦车使节》。最难得的是,我还看过她演的昆曲《游园惊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