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辅助的便携式生物传感器,用于牛奶过敏原的可视化检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过敏问题愈发受到关注。其中,由牛奶中β-乳球蛋白(β-LG)引发的过敏现象日益增多,严重威胁公众健康,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由于即使极微量的β-LG也可能引发严重过敏反应,且目前食物过敏尚无治愈方法,因此,精准、快速地检测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过敏问题愈发受到关注。其中,由牛奶中β-乳球蛋白(β-LG)引发的过敏现象日益增多,严重威胁公众健康,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由于即使极微量的β-LG也可能引发严重过敏反应,且目前食物过敏尚无治愈方法,因此,精准、快速地检测食
A:脑机接口设备供应链较长,从信号采集到分析,大致分为以下几块:- 植入式脉冲发生器(IPG),单价约15万,国产也有;电极阵列约5 - 10万。- 神经外科手术费用(开颅埋电极)约8 - 15万,单套约30万,年维护费2 - 5万。- 非植入式的经颅磁刺激(
抗生素残留易诱发细菌耐药性,威胁人类健康。尽管欧盟等机构设定了食品中抗生素残留限值(MRLs),但现有检测技术如色谱法、ELISA等存在耗时长、成本高、依赖大型设备及无法多目标检测等瓶颈。尤其在复杂生物基质(如牛奶等),传统传感器的选择性和灵敏度严重受限。场效
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已有数十年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Holter心脏监测仪。第一代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和穿戴电极,主要通过追踪个体的活动、心率或体温来进行生物信号监测。第二代可穿戴设备则更侧重于个性化医疗,利用皮肤贴片、手环等技术对生物体液进行定
“两会青年说”栏目邀请高校科研团队的年轻人,以青年视角看两会,畅谈两会热点话题,述说“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青春故事。本期“两会青年说”特别邀请华中科技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博士生潘章琪,分享自己从事研究超凝胶生物传感器的故事。
微流控技术与柔性电子器件的结合使柔性微流控传感器的设计成为可能,这些传感器可用于疾病诊断、健康管理和医疗治疗。微流控技术通常用于过滤和分离颗粒、排序和计数细胞、药物测试和筛选、细胞培养以及即时诊断。特别是,柔性微流控技术能够与人体无缝对接,以获取和处理少量样本
据麦姆斯咨询介绍,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UC Riverside)的科学家们开发出了一种基于纳米孔的检测工具,通过捕捉单个分子的信号,就可以帮助诊断疾病,而且比目前的检测方法更快、更精确。
寻找的SCI期刊不仅是生物传感器方向,而且影响因子必须在10分以上。太难找了!驿站帮大家整理汇总了7本生物传感器10分以上的期刊,见下文推荐。
据QYResearch调研团队最新报告“全球表面声波生物传感器市场报告2024-2030”显示,预计2030年全球表面声波生物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达到3.9亿美元,未来几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