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的种子:在童年沃土中培育一生的品格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进房间,三岁的小女孩自己穿好衣服,将睡衣整齐地叠放在床头;餐桌上,五岁的小男孩安静地吃完早餐,主动将餐具送到厨房;放学回家的路上,小学生不用提醒就完成了当天的阅读任务。这些令人欣慰的场景背后,是一个个正在形成的好习惯。亚里士多德曾说:"我们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进房间,三岁的小女孩自己穿好衣服,将睡衣整齐地叠放在床头;餐桌上,五岁的小男孩安静地吃完早餐,主动将餐具送到厨房;放学回家的路上,小学生不用提醒就完成了当天的阅读任务。这些令人欣慰的场景背后,是一个个正在形成的好习惯。亚里士多德曾说:"我们
谈及理论评论的文风问题,我的脑子里立刻蹦出两位欧洲哲学家的名字:德国的阿多诺、法国的萨特。为什么是他俩?因为他们不仅自己文风独特,而且还对文风问题多有思考。
当公众号上10万+的爆文热议“子女没出息,罪魁祸首是母亲的穷习惯”时,我们陷入了另一个认知陷阱。
过去,我们很容易沉浸在“只要努力就会成功”以及“不成功是因为不够努力”的话语中,忽略了个人努力之外,那些不由个体控制的外部条件。
在现代社会,“闺蜜”这个词带着温暖、亲密的情感色彩。然而,真正的友谊并非仅靠一声“闺蜜”就能承载所有信任与深情。假闺蜜的存在,犹如生活中的暗礁,看似平静友好,实则暗藏危机。社会学家弗洛姆曾说:“人类的关系需要爱与尊重,而非依赖与利用。” 在闺蜜关系中,这句话尤
1970 年代初,我曾向某位年轻的美国访问学者解释,所有那些知识分子英雄——阿尔都塞、巴特、德勒兹、德里达、福柯,更不用说当时那些次要的先知——在大学里往往处在边缘位置,甚至无权指导正式研究工作:由于他们中的多数人没有撰写博士论文(至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博士论文
消息称,喻国明教授在41年间共发表1226篇论文,仅2024年就已经发表48篇论文,平均每年29.9篇,是“全球产量最高学者”。如此惊人的发表数字自然引来了舆论的喧嚣,其中一类最尖锐的批评,则是质问他是否“学阀”,借自己的地位挤占青年学者的发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