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英的罕见手迹,打了谁的脸?
之所以提这封信,一方面是因为毛岸英的手迹比较罕见,另一方面,其中记述了毛岸英是如何回复自己的舅父杨开智要求在长沙谋一个厅长职位的要求:“我非常替他惭愧。”
之所以提这封信,一方面是因为毛岸英的手迹比较罕见,另一方面,其中记述了毛岸英是如何回复自己的舅父杨开智要求在长沙谋一个厅长职位的要求:“我非常替他惭愧。”
毛岸英牺牲后,毛泽东曾轻描淡写地说:“他是我毛泽东的儿子。”听起来一句平常话,但背后藏着怎样的隐忍与深情?这位28岁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年轻人,究竟走过怎样坎坷的一生,才让父亲在悲痛中选择沉默?再追溯到出征前,毛岸英曾问过毛泽东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最终成为父子
1958年2月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就朝鲜的和平统一问题发表声明:为了缓和朝鲜的紧张局势以及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美军包括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内的一切外国军队应当同时撤出南北朝鲜。为此,在朝鲜派有军队的国家应当迅速采取相应措施,把本国的军队立刻撤出朝鲜。
199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属代表团受邀赴朝鲜,参加朝方举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40周年纪念活动。10月22日,金日成在平壤接见了志愿军烈属代表团全体成员,向他们表达崇高敬意。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一个冬日,朝鲜战场上空传来一阵轰炸机的轰鸣声。志愿军指挥所在的山洞里,几位军官正在紧张地讨论战局。突然,一阵急促的警报声响起。
李敏和李讷也只能跟普通群众一样,排队进入毛主席纪念堂,看一看毛主席最后的面容,她们流着泪水,心中想着毛主席交给她们的“最后任务”。
1960年11月25日,当毛主席处理完当天的工作时,时间已经来到深夜,只见他走出菊香书屋。深秋的北京夜晚气温很低,突然,警卫们听到毛主席在轻唱京剧《李陵碑》中杨继业的唱词:
高瑞欣,1927年出生于河北省安国市石佛镇高街村的一个普通农家。他的父亲高传德是当地一位兼具农业与石匠技艺的农民。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高瑞欣自幼养成了勤奋踏实的性格,他不仅帮忙照料农活,还跟随父亲学习石匠手艺。
田家英,原名曾正昌,1922年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普通的小市民家庭。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打响。这一年,田家英刚满15岁。战争的硝烟与家国残破的现实,让一向聪慧好学的少年沉默了许久。
在韶山的版图上,有一条蜿蜒的碧玉丝绦,她从韶山山脉中隐现,于城区与乡野之间腾挪缠绕,终汇入湘潭县云湖河。这就是韶河,一条流淌千年仍余韵不息的韶山“母亲河”。
1990年,中央警卫局工作人员在整理毛泽东遗物时,于仓库柜子箱底发现了一些叠放整齐却略显破旧的衣物。这些衣物是毛岸英留下的,毛泽东瞒着所有人,将它们珍藏了整整26年。每一件衣物,都承载着一位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也见证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可能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家风构成了其精神成长的重要源头。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态度、为人处世伦理。对于不少人来说,家风甚至影响和决定了他的一生。
毛主席和妻子杨开慧生下3个儿子,大儿子毛岸英,二儿子毛岸青,小儿子毛岸龙。毛岸龙在1930年代于上海走失,毛岸英在建国后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毛岸青在2007年去世。毛主席对孩子们的成长很关心。大儿子牺牲他很悲痛。得知毛岸青喜欢嫂子的妹妹邵华,他给予支持和鼓励,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难道彭德怀元帅真的与毛岸英的牺牲有直接关联吗?让我们一同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探寻事件的真相。
毛岸英是毛泽东的长子,也是毛泽东最寄予众望的孩子,可惜的是他英年早逝,28岁就牺牲在异国他乡。至今,他依旧长眠于朝鲜的土地上,作为开国领袖的孩子,他却连魂归故里都没有做到,可能正如毛泽东所言,“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
1927年,高瑞欣出生于河北安国县一个石匠家庭。尽管家境贫寒,父亲仍咬牙送他读书。他天资聪颖,小学时便能背诵《三字经》,12岁考入安国中学后,更在进步教师影响下萌生革命理想。1941年,日军“五一大扫荡”肆虐华北,15岁的高瑞欣与同学冒死穿越封锁线投奔八路军。
在抗战时期,不少革命感情成为了我们如今面对感情生活时学习的榜样,尽管烽火狼烟可爱却能够滋养一个人的成长,如若不幸失去,则会思念终生。
可他没时间欣赏这些美景,一纸命令,让他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第二副司令员。
据毛远志母亲回忆,1925 年春节,毛主席携夫人杨开慧、弟弟毛泽民回到韶山开展农民运动,这对小娃娃才得以相见。那时的毛岸英,就那么紧紧跟在姐姐毛远志的身后。大人们偶有闲暇,便会一手抱起一个孩子放在腿上,绘声绘色地给他们讲故事。
这是一幅让人心碎的油画,晚年的毛主席,静静地伫立在那里,目光中的温柔与思念,轻轻抚摸着儿子毛岸英的遗像。看到这一画面,不禁让人潸然泪下,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他,却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世上最大的凄凉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