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距离元帅仅一步之遥?揭秘1955年授衔背后的五大关键因素
陈赓,这位黄埔一期生、抗战时期"三八六旅"传奇指挥官、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志愿军副司令员,一生战功赫赫却最终与大将军衔相伴。1955年授衔时,他位列大将第四,与元帅军衔仅一步之遥。究竟是哪些因素,让这位军事天才与最高军衔擦肩而过?本文从历史背景、制度逻辑与人物命运
陈赓,这位黄埔一期生、抗战时期"三八六旅"传奇指挥官、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志愿军副司令员,一生战功赫赫却最终与大将军衔相伴。1955年授衔时,他位列大将第四,与元帅军衔仅一步之遥。究竟是哪些因素,让这位军事天才与最高军衔擦肩而过?本文从历史背景、制度逻辑与人物命运
要知道梁兴初可是东北野战军赫赫有名的战将,林彪特意将他从一纵10师调往10纵担任纵队司令,就是希望他能带出一支敢打硬拼的队伍。10纵虽刚组建一年,但官兵全是359旅和北满剿匪部队的老战士,战斗力并不比其他纵队差。可是就这样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为何会让一封不足百
1955年9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决议》。当天下午,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参加授衔仪式,分别向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和叶剑英授予元帅军衔,以表彰他们的卓越贡献和不朽功勋
喜欢您就点个关注!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黄埔军校东征战役纪念馆的展柜里,静静躺着一枚锈迹斑斑的领章。这枚1926年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部特制的铜制领章,正面镌刻着"铁军"二字,背面隐约可见"张发奎"的篆刻签名。当讲解员擦拭展柜时,阳光恰好穿透玻璃,领章边缘的磨损痕迹在光束中纤毫毕现——那是北伐途中无数
《毛主席语录》是毛主席著作中名言警句的选编本,因为最流行的版本用红色封面包装,又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经典名言,所以被称为“红宝书”。1979年2月12日被宣布停止发行。为什么停止发行呢?今天我就来说说这个问题。
在沈阳张氏大帅府幽深的回廊里,曾有两个少年用截然不同的脚步丈量人生,一个叫张学良,一个叫张学思,当兄长张学良在西安发动兵谏时,张学思正在延安窑洞的油灯下研读《论持久战》,这对命运迥异的兄弟,在历史洪流中划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他叫张发奎,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国民党大佬,曾经手底下带过5位开国元帅和6名大将,战绩和资历甩很多人几条街,可惜,命运这东西不讲情面,他晚年只能窝在香港,抽着烟,喝着茶,望着维多利亚港的夜景,嘴里全是“要是当初……”的悔恨。
据说,《毛主席语录》这本书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还被翻译成了超过50种语言,在全球150多个国家都有出售。它的总销售量惊人,超过了50亿本,被誉为20世纪全球最畅销的书籍。
题记:一个人只有自我修炼达到——肉体能在人间生存,灵魂能到银河系畔游走,他才能从阴阳两个角度,透视整个宇宙的生长、变化及其发展规律!
一个连枪栓都冻住的寒夜,他举着大刀冲进敌阵;一场看似自杀式的渡海战役,他押上全军命运;一份越级电报,他赌上政治生命——这位开国上将的字典里,为何永远没有“保守”二字?
林彪的死党中以“黄、吴、李、邱”等人最出名,熟悉他们作恶历史的人很多,但对他们的夫人却知之甚少。她们究竟是一群怎样的人?她们是否曾与自己的丈夫同流合污?
我军不缺乏领兵作战的将才,但要说到直接指挥10万以上部队的帅才,那就屈指可数了。这一是因为这需要统御全军的战略观和全局观,二就是驾驭全军的手段。
一年之后,在延安的一次座谈会上,教员赫然在坐,他的发言成功引起了教员的注意,不久之后教员就调他作为自己的政治秘书,此人靠着舞文弄墨竟然一路高升,在31年后成为中共第四号人物,甚至超过了朱德等革命元勋,仅列在毛、林、周之后。
一位被林彪怒斥“该枪毙”的败军之将,如何在三个月后逆风翻盘?一个12岁家破人亡的放牛娃,凭什么成为毛主席亲自接见的“模范师长”?
春天,总是给人带来希望。1961年春,中央确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后,朱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意。国家开始实施第三个五年计划,周恩来在第三届人大上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时,朱德的心情格外舒畅。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开始编纂,面对新中国的开国将帅,编写组的同志们显然都是激情高昂的,可面对元帅林彪这一历史人物,众人却显得有些不知所措。
最近一直在写大数据,介绍了大数据的发展史(链接),还有7V特性(链接)等。今天这篇,是大数据系列的最后一篇,讲讲大数据的价值和应用。